阅读《胠箧》

作者: 沙漠 | 来源:发表于2024-04-24 05:55 被阅读0次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庄子著名文章《胠箧》。“胠箧”一词原意为“撬开小箱箧”,后来延伸出“盗窃”的意思,所以民间也有将小偷称为“胠箧”俗语。那么《庄子·外篇·胠箧》是否是在讲小偷呢?或者它将道出什么终极真相呢?我们还是通过原文来看看作者给我们答案吧!

《胠箧》一文的思想可以借用《道德经》中的“三绝”、“三弃”来概括,即《道德经》第十九章中的“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本文延续了《骈拇》、《马蹄》中对圣人以及仁义等的抨击态度,甚至还高喊“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响亮“口号”。

文章开头打了比方说:“人们为了防备那些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于是就一定会绑紧绳索,加固锁钥。可是江洋大盗一来,背上柜子、提起箱子、挑着口袋,抬腿就跑,唯恐你的绳子锁钥不够牢固。那么以人们为了防盗所做出聪明措施,不正是为大盗积聚财宝吗?”小偷一旦被人们抓到便会受到殴打乃至坐牢。与此相反的是,大盗们却无人敢管,甚至只能怀着敬畏之心,于是下文举了“田陈篡齐”的寓言,这就是“窃钩者诛”。

我们都知道,齐国是周天子分封给姜尚的领土,由于齐国的城池大多处于平原而且部分还靠近海边的优势,所以齐国的经济体制、发展潜力以及综合国力在各诸侯国中都是遥遥领先的 。但是,齐国传到齐景公时出现了一个名叫田乞的权臣,在此期间他大量地收买人心,直到景公快要死的时候田乞已经掌握了齐国的国政,景公死后田陈自立为相扶持公子阳生上位,史城齐简公。此后的第八年,田乞之子田成子杀了简公和大多数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掌握朝政争取民心,等到田成子的四世孙在齐康公死后即姜性绝祀后被周天子封为齐侯,至此“田陈篡齐”结束。

田成子弑君这件事在当时的“国际社会”的反应是没人能奈何得他,所以文章中讲“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不过,还是有一个人真心想要替齐国发声,这个人便是我们熟知的孔子。当时,七十岁孔子在鲁国过着退休生活,他听说了田成子杀了简公这件后立马沐浴而朝,希望鲁哀公能够整顿军马讨伐田成子。但是,此时田成子已经完全窃取了齐国的实权,是真真正正的窃国大盗,这就是“窃国者为诸侯”。除此之外,齐国本来就比鲁国强大很多,田成子弑君这个事情周天子不管哪里能轮到鲁国管呢?要是鲁国去讨伐田成子不就是成了上门找打吗?于是鲁哀公就让孔子去询问掌握兵权的三家大夫即三桓商量,要是他们同意出兵自己也就同意,三家大夫当然不同意了,孔子便一再强调自己是当过大夫的人这些话不得不说,言外之意就是话我说了做不做就是你们决策者的事情。

上诉集中体现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但最讽刺的是紧接着的“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换作今天的话来说便是“仁义的最终解释权归诸侯所有”。这可能就是那些推出推出圣治之法的圣人们一旦他们的理论与统治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会发生被杀乃至满门抄斩以及诛族的悲剧,于是文章说“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夏桀、商纣这些君王当然也会从圣治之法中寻找证据,来证明他们所杀的人罪恶滔天,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种情况一再演化就变成了后来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当时制定圣治之法的圣人们大概率不会想到他们制定的东西却变成了杀人的依据据,于是文章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盗亦有道”。

熟悉历史的人也许都知道,盗跖是古代的著名大盗,有一天门徒问他盗也有道吗?文章是这样写的,盗跖说:“做什么事情没有道呢?推测屋里的财物,就是英明;带头闯入,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就是仗义;决策可否动手,就是智慧;分财合理,就是仁义。不具备这五条,而能成为大盗的,天下不会有这种人。”“盗亦有道”事实上也有他说法依据,因为仁义等都是由于人类后天意识心扭曲本性后分离出来的,往往是谁的实力强大谁说了算且胜利者制定规则,即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天下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可知圣人对天下来说是利少而害多,这便是唇竭则齿,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鲁酒薄而邯郸围”是一个典故,当时作为霸主的楚国召集各诸侯国会盟,各诸侯国便给楚国献酒,鲁国的就质量很差味道很淡,赵国的就则质量很好味道浓郁,楚国的主酒吏就向楚国索贿要酒,赵国的使臣当然不给,于是这个主酒吏就把赵酒与鲁就兑换,楚王看到赵国献这么差质量的酒分明是挑战自己的霸主地位,一怒之下就发兵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其实,无论赵国献多么好的酒,只要没能讨好楚国主酒吏便会受到他从中作梗而引起国家生灵涂炭的刀兵之灾,这也许与圣人制定的圣治之法相对应,不管这些圣治之法有多么好,一旦发行天下都有可能漏洞百出,被人利用。那么什么样的治理方法才能永恒长存呢?这我们不得不加以思索,也许是道德之乡、建德之国。所以文章引用了《道德经》中“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结束文章思想,便在一次提出了至德之世才是人类的精神最佳社会状态的实相。


注:很多东西没有谈到,仅仅只是谈及我对文章的思想的认知,喜欢的友友请多多看原文。

相关文章

  • 《庄子》阅读笔记(十)

    ——胠箧—— 取篇首二字做为篇名。 胠箧qū qiè——释义为撬开箱箧,后亦用为盗窃的代称,...

  • 《庄子》外篇   胠箧:何为至圣者

    2021.12.10周五晴D344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487 《庄子》外篇 胠箧 “胠箧”意为打开箱...

  • 盗亦有道呼?

    (庄子.外篇.胠箧):盗亦有道呼? 盗亦有道出自于(庄子.外篇.胠箧),讲述的是庄子和强盗的对话!强盗辩解自己,...

  • 20180123周二

    诵读胠箧。英文。精神不佳没锻炼身体。

  • 每日一读(胠箧)

    编辑|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胠箧 《庄子》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

  • 庄子——胠箧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藤,固扃鐍,此世俗之 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藤扃鐍...

  • 《庄子》外篇卷3胠箧诗解1圣者所为为大盗守智者所为为大盗积

    《庄子》外篇卷3胠箧诗解1圣者所为为大盗守智者所为为大盗积 题文诗: 将为守备,胠箧探囊,发匮之盗,必摄缄縢, 固...

  • 读庄子-胠箧

    这是一篇抨击所谓圣贤的文章。正所谓,小窃珠宝大窃家国。人们惩罚小偷小摸,却把篡权夺位者尊为诸侯。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

  • 读庄 胠箧

    窃国传玺窃钩诛,仁义留青任我书。 大盗经纶如有道,真人懵懂似失梧。 不因名利钻营始,岂有恬泊放弃初。 俗世沉沦谁可...

  • 10#胠箧

    文章结构 1.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2.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原文注解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胠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ogw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