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胠箧——
取篇首二字做为篇名。
胠箧qū qiè——释义为撬开箱箧,后亦用为盗窃的代称,也指撬开箱子,打开箱子。
本篇的主旨是:主张绝圣弃智。【这和我们现在的理念正好180度的大反转】
作者认为:圣人与智慧都利于盗贼,盗贼利用圣智仁义去扰乱天下,所以要灭绝圣人,弃除智慧。这种观点否定了人类智慧与文明对社会进步的意义,是片面的。

一:第一节至第四节重点论述了“圣人出大盗起”。为什么是这样呢?
举例1:先用小盗贼来举例。
圣人为治世推行仁义就如同为了保护财物将财物装在箱子、口袋、柜子里,但是,这也方便了盗贼可以将其一起盗走。
小结:我认为这是一个问题的的多个方面,庄子老人家的意思好像是在堵,而不是疏。我觉得堵是堵不住的,只能疏,不能因为避免被盗而把一切归零,从另一方面去看,财物的流通,箱子、锁的发明这是人类智慧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显现,因此,我认为,理是这个理,但社会不能也不会朝着那个方向去发展,一代一代的人类不可能只停留在原始社会的状态。

二:第二节进一步放大,用“窃国者”(大盗)来举例。
举例二:圣人用仁义治世,然而田成子杀齐君而盗其国,并与其圣治之法盗之,因此田成子虽有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

三:第三小节更进一步,拿龙逢被斩,比干被剖,苌弘被胣,子胥靡,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与大盗做类比。借盗跖的“盗亦有道”提醒世人,圣治之法宣扬的美德也可能被人利用成为行恶作乱的工具。
小结:做的这个类比的确印象深刻,只是这个“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这个理念无法实现,人类一代一代的怎么可能只安于停留在原始的状态?

四:第四节继续深入分析“绝圣弃智”的观点。
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这一节总结有三:
1.首先我想问:圣人死,大盗就能灭绝吗?
2.圣治之法奖赏的高官厚禄,远远小于他做大盗得来的,因此,导致大盗无法灭绝。
作者认为,这是圣人之过。
3.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作者认为:要抛弃一切圣智圣法,避免智慧外露,将天下人的德行引入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五:第五小节,将天下大乱的原因归咎为“好智”上,认为智巧是造成诡诈、狡辨、奸黠的原因,追求智巧会让人丧失本性。另外本节作者还用了一定的笔墨怀念了上古时代质朴纯真的生活,并用“至德”来形容古代社会,反映了其对返璞归真的向往。
这一段也是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描述过的——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作者认为这是——至德之世。

本篇总结:
(一):读本篇第一感觉特别的有层次感,国绕绝圣弃智的主旨,层层递进,像剥玉米一样一层一层的拨开论述,并一一举例论证,找到问题的核心。

(二):读本书越来越觉得庄子他老人家特别智慧博学,思维特别跳跃,有时还很科幻。我在想:他老人家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一个很有风趣、幽默、智慧、博学的一个人,跟他在一起恳定会很好玩,另外,他还有讲不完的寓言故事,这样的朋友给我来一个足矣,如果没有那就努力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吧。

(三):本篇印象深刻的金句有:
1.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
这段给我的启发是:一个人心胸、认知、格局要大。

2.盗亦有道: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这一段让我想到一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3.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
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却不知道探索他已知道的;都知道非难他所认为不好的,却不知道否定他认为好的。
——读到这段话时不只是脑洞大开,还有些兴奋,心花怒放。对呀!我怎么就没这样想过问题呢?这整个是一个思维的大反转。
因此,我想问——
你否定过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