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各自醒来,跑步的跑步,睡觉的睡觉,洗漱的洗漱,互不干扰,这样挺好,相安无事。
时间回到前天早上,跑步的要把睡觉的给叫起来,睡眼惺松的不想从床上爬起,说昨晚学习到很晚,跑步的认为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强迫其起床,然后闹得很不愉快,随后,跑步的也不去跑步了,转过来责怪洗漱的人不做工作,不给孩子培养好的习惯,然后,洗漱的人也不高兴,然后,三个人都闷闷不乐。
这样一对照,家人之间以陌生人的形式来相处是最好的。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个情形?想了想,原因不外乎没有设定好亲人之间的界限。
这世上只有两件事,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但在中国大部分家庭,对于自己的事的定义,包括的对象很多,有自己个人的,有自己家庭的,有父母大家庭的,甚至还有涉及到亲戚家庭的,都认为是自己的事。
一个方面,是观念的不同。这种现象可以解析到人类历史进程之初,在面对强大野兽攻击时,这时“个人”的力量很有限,只有和其他人一起形成团队的力量,才能打败进攻的其他凶猛的动物,这时,“别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随着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技术进步越来越快,科技手段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显。“别人家”的和“自己家”的,就有了很大的差别,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间史》中写道,因为相信不同的故事,所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帮派,人类社会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群体,有不同的宗教和教派,从而有了不同的国家。这个时候,小到宗族,大到国家,都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自己国家”和“别的国家”就有了天壤之别。
时间进化到现在,每个个体更加注重“个人权益的发展”,特别是21世纪的年轻人,“自由、平等”从出生起就融入了他们的骨髓,“自己”和“别人”的界限分得很清晰。但作为其父母或祖辈,特别在咱们中国这么一个重亲情的社会,却不会这样认为,往往会把不自然地好心地踏入别人的界限而不自知,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这里既有观念的代沟,父辈会认为,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得按照我的想法来做,我吃过的盐比你喝过的水都多,我的经验丰富,听我的就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对同一个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观念也不一样,所谓“一千个人读《哈姆莱特》,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另一个方面,则是人格的缺陷。在心理学分析人际关系时,有几种人格关系,讨好型人格、指责型人格,理智型人格,还有一个最好的人格,也就是目标:表里如一型。这里危害最大的就是指责型人格。指责型的人非常的“自恋”,把所有的责任都外归因,擅长指责和批判他人。“都是你的问题,事情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如果不是你,我怎么回发这么大的脾气!”“你怎么能不听我的话?你怎么回事啊?”这些都是他们的口头禅。他们经常会因为指责、批判破坏关系,无法沟通,最终,让他人唯恐避之不及,家人也受折磨。这样的家庭关系不断地在亲人之间的原谅中进行重塑。指责型的人在应对人际关系时,他们看不清自己的责任,活在抱怨和批判之中,遇着谁,就怪罪谁,平常做事比较偏执、冲动,极容易伤害别人。指责型人格的人,止步于泛泛之交,不深入了解,都觉得这人很好,很不错。但一旦进一步交往,却无法与他人真正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毫无边界意识,特别是在家人的相处中,会毫无理由地对家人肆意干涉和指责,挥舞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帜,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身上,并且美曰其名为“为他好”,最终的结果,家人不听他的安排,于是就大发脾气,家里发生地震,自己生气暴怒而心情抑郁烦恼。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在家庭里面,家人要对他相当包容,碰上针锋相对的,夫妻只会变成路人,兄弟反目成仇,一般的亲戚敬而远之,遭到拒绝和排挤,然后,心情处于恶性循环当中。
叔本华曾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被刺痛,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马未都有句名言: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个体与个体之间天然就应该有清晰的界限。不管是多亲的人,都要有一个度。否则,还不如当作一个陌生人,那样才是相处起来最舒服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