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能力是一种主动的探究能力 ,用英文讲就是“actively making meaning,rather than just absorbing information”。它包含两层意思:
1. 在学习的时候为了学得更好而主动进入的对你自身来讲创造性的探究;
2. 研究不是单纯地吸收信息。
研究和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学习最核心的部分是重复练习,而研究不是练习,更没有重复,只有不断地获得新东西。也就是说,学习是求高度,核心是练习、跟随、重复,而研究是求广度,核心是为了更好而主动的探索和发现。
研究能力就是面对一个新事物、新课题的时候能够快速上手,并掌握概况的能力,比如跨界。一个人跨界,在多个技能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毫无疑问他具有研究能力。
许岑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幻灯片制作、英语教学、吉他演奏、摄影、烹饪、掌握多个大型软件的使用这些领域都做出了一些成绩,针对以上这些技能,都出了教程,研究能力算是很强。
一、具备研究能力有什么好处?
首先,如果你想把你的专业学得跟大部分人差不多,那你只要有学习能力就可以了。而如果你想把你的专业学得比大部分人好,肯定需要具备研究能力。
其次,有了研究能力,在换工作、换环境的时候可以更好地适应,更好地进入状态,也更容易做出短平快的决策。即便不换工作,这个时代变化这么快,想要在新世界和新机会面前表现得从容不迫,不可以没有研究能力。
二、如何训练研究能力?
1. 培养作品意识、目标意识和局外意识。研究的起点是作品意识,是为了更好,激发作品意识可以自我暗示“从事”,以提高仪式感和作品意识;目标意识可以防止研究过程跑偏,为守住目标要有局外意识,用上帝的视角俯视事情的全貌;
要知道研究要付出的时间、精力、财务、试错成本都是巨大的;研究能力差有可能是因为研究成本远远不够。
2. 训练研究能力,首先要学会搜索高质量资料,但是要注意足量并节制。足量资料的获取需要超强的主动性,在目标意识下跳出单一纬度的宽泛。节制是指要避免过度沉溺于文本,因为太容易跑题,导致执行力差;
对人的研究要去粉丝化,研究他的历史社会背景,最好有采访和问卷,带有局外意识下的多视角;
再就是看到所表现情绪后面的技术才是研究的目标。领域知识得到积累后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新学的概念,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 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途径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整理和论证。通过不断提问对材料进行对比,找不同抓本质;通过类比找相似和共同点,实验、测试、反馈和纠错,验证规律,提高认知事物的效率。
也就是说,利用相似性,不同的部分挑出来认清本质;相同的部分作为规律拿来研究和链接相关事物。
三、研究结论成果化
对自己有帮助、对他人有价值的新发现和新收获,对这样的研究结论应该通过写作成果化,就是说工作和生活中表达的言论和发表的观点要严谨地写出来。一篇合格的、把研究结论成果化的文章应该具备相对学术的标准。
学术性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它应该足够系统、有相关的文本支撑、有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性指有“完全穷尽,相互独立”的结构和维度,保证信息足量;文本支撑要足量但要保持质疑精神;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让表达更可信。为让研究更好,可以和别人讨论,给自己找个导师。
一篇出色的学术性论文写作应该具备Validity正确性、Reliability可靠性、Continuity可持续性和Uiversality普适性四个特点。
正确性体现在论文研究的核心课题、结构框架,以及每一部分的逻辑关系里。可靠性指学术论文的写作中几乎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基于大量的学术阅读,把表达观点的内容引用出来,借力打力。
可持续性是几十、上百年前的论文,放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Validity正确性,就是很好的Continuity。普适性强的论文之所以在学术体系中重要是因为被引用的次数多。为增强前沿性和学术性,要从看懂英文资料开始,因为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
四、研究能力助力与世界的积极链接
积极链接包括与人和与世界的链接。与世界的积极链接包括物界、时间和空间三个层面。
与自己和他人的积极链接能够滋养生命,与世界的链接能够改善生存状态,这样的链接在当下的时代就是要熟悉各领域的知识,多角度看问题,培养出批判性思维。
对世界的积极链接通常被称为认知,认知来源于感觉和研究。积极链接人和世界是生命意义的两个方面,有关系,有现实,二者缺一不可。
在链接中也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找出不同的部分看到人和事物的本质;共同的部分总结出规律,积极有效的链接相关类似的人和事物。
我们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链接也要通过写作成果化,系统性、有文本支撑、严密逻辑论证的表达出来。
一个具有研究能力的人,必定是对世界、对关系充满好奇,对生命充满热爱,紧追时代不甘放弃的人。在新世界、新机会面前也必定是那个做好准备的人,因为他会不停地去发现,去链接他人,链接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