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注
邓艾民注,参见《寄邹谦之·三》:“某近来却见得良知两字日益真切简易,朝夕与朋辈讲习,只是发挥此两字不出。缘此两字,人人所自有,故虽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觉。若致其极,虽圣人天地不能无憾。故说此两字,穷劫不能尽。”(《全书》卷六)
笔记
陆澄问,道有没有精粗之别?
王阳明说:“道没有精粗之别,人对道的认识和领悟有精粗之别。好比这间房子,人刚一进来,只看见一个大概。待的时间长了,才将柱子、墙壁等看的分明,再过一段时间,连柱子上的纹饰都看的清清楚楚了。然而,总归是一间房子,只不过人对房间的认识程度在不同阶段有所区别。
天道本来如此,哪有粗精之分,只是人的认识程度不同而已。
网友评论
人对于道理的领悟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探索——顿悟——迷茫——探索——顿悟的过程。每一次开悟都是一次顿悟,开悟的过程就像打开一个密码锁,你试验各种密码,小心翼翼地旋转着密码盘,竖起耳朵听着,直到听到那“咔嗒”一声,然后锁就被打开了,这就是顿悟。旋转密码盘是探索,能不能打开密码锁跟转了多少下密码盘是没有关系的,有可能旋转了一下就打开了,有可能旋转一万下也打不开,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只有那一刹那的动作是有效的,其他都是为了领悟真理而做出的必要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