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习惯成自然的消零专题
《万清叙语》106:写在日更的第1000天——获得新生02

《万清叙语》106:写在日更的第1000天——获得新生02

作者: 心喜欢生0003 | 来源:发表于2022-12-06 05:02 被阅读0次

写作日更1000天,带给我的冲击力太大了,超期完成任务。所谓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啥都得不着,我信了。在我写作日更这1000天里面,我做的许多事都是在链接潜意识。从书写小说时,把自己的角色带入故事中,从而让潜意识驱动角色发展变化,潜意识的驱力冲破意识的局限性,得出了母亲和父亲是一样角色体验,从盲目崇拜母亲和盲目贬低父亲的两极的迷雾中走出来。这一次体验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如果没有小说题材自由写作,在意识层面很难冲破这种局限性认知。

后来又读南希《精神分析:理解人格结构》,发现了我们的内在的自体与客体,也是父母亲之间冲突与矛盾的内化。父母亲之间海水与火焰的不可调和,让他们自己循环,既然我必须接受这样的命运,既然必须承载海水与火焰的冲突,那么我自己来承受。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从精神层面,开始完成跟父母的分离,虽然还冲突,但已经不是三角关系的冲突,而是自我内部的冲突,关系模式已经非常不同了。

后来又读《温尼科特治疗文集》,“整合——存在——我是”,既然有了南希精神分析:理解人格结构》的结构性加持,那么回到心灵深处去了解自己。温尼科特主要解释了内部的自体与客体的冲突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整合的,怎么形成的新的自我——就是在外部稳定客体(通常是妈妈)的镜映下,逐渐通过‘过渡性客体’慢慢的完成‘整合——存在——我是’的过程,即形成全新自我的过程。所以结合我之前做的那个“心理学是子宫的梦”,貌似我总是先有梦,而后有故事,说明梦里面确实隐藏了许多的资源。于是借着《温尼科特治疗文集》,在子宫里徜徉了好几个月,得到一种温暖的治愈,从某种层面来说,温尼科特就是我过渡性客体,从而得到疗愈,完成了自我的某种程度的整合。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跑步,跑步也是跟潜意识连接的过程,一些不解的问题和意象,在跑步中得到领悟和消解。从某个角度来说,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只能参考,不能直接照搬。

最近喜欢上了冥想,每天都拿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冥想。昨天冥想的画面,已经写在上篇文章里面。今天冥想的画面是:在那个胖婴儿在深水井里面跟巨蛇嬉戏时,旁边依然有红佛。在原有的画面的基础上,出现了胖胖的小脚丫,坐在小推车上被推着走,也不知道这小脚丫是谁的小脚丫。这画面里只有小推车和小脚丫。推着小脚丫不停的围着这深井,围着这广场转圈。

这个冥想是早晨做的,后期我还发布了为了纪念1000天的写作日更,我建立了一个《写作七年去瑞士》的群。为什么叫写作七年去瑞士呢,听媳妇说网上有个写作七年去南极的群,已经发展到2万多人,而且他们已经完成了写作七年,也去了很多地方。我也想试一下,能不能完成写作七年去瑞士。瑞士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之前去旅游过一次,但想去瑞士,还是跟荣格有关,既然那么喜欢就特别想去荣格的老家波林根故居去看一看。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潜意识确实很有意思。冥想出来的意象,虽然不是梦,但也是某种程度上潜意识的显现。结合1000天写作觉察带来的成长与变化,根本不用写作七年,肯定能去瑞士。但我想,每个人的条件是不同的,现在也有人马上就可以去瑞士,但也有人一生也去不了瑞士,每个人的梦想与机遇是不同的,但不妨碍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梦想,这是潜意识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不断地研究觉察潜意识,命运似乎变得越来越清晰了。我最初执着于写作,源于我对母亲的全能幻想,我总想为她著书立传,因为本身就是幻想,所以立传也很快就破碎了,但写作的习惯却留了下来,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幻相同时又变成了资源——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不重要,怎么解读它很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坚持对我来说是一件最容易的事,因为这坚持的形式源于执念,但内容却装的新酒,所以也就越写越香。

如果说从阅读弗洛伊德、南希·麦克威廉姆斯、温尼科特、阿伦·贝克等是从结构层面解剖自己的话,那么跟随欧文·亚隆的《成为自己》进行系统觉察,跟着吴熙娟《熙娟叙语》而写的《万清叙语》就是叙事建构——完成了人格层面的重新组装。

我最终用了1000天的写作觉察,破除了执念的幻相,我深刻体验到了‘世界是美好的,未来是可期待的,我是可爱的’箴言,只要真诚的用心去链接自己的潜意识,就一定会自洽、自由、自在,此生值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清叙语》106:写在日更的第1000天——获得新生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owv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