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
作品简介《中国哲学简史》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融会贯通的讲解。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同样,它也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可以影响大众一生的文化经典。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拥有版权的冯友兰先生亲自指导翻译并认可的唯一版本。
个人感受影响人的价值观念最终的决定因素就是自己的一个哲学的观念,就是人生道德的约束,个人行为习惯的约束,而这些约束都是世界观和价值观来支撑着我们,我们发展的仍然大概都是儒家的哲学文化。对我们中国人起到一个很大的作用。
之前我看过很多外国的有很大一部分的哲学作品,看的是终究是一知半解,但是现在在看这个作品的时候,了解我们的文化之后,对于中国的哲学可谓是如鱼得水。因为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到道德观念哲学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是道德和哲学的产物,我们能够很真正的亲近的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了解我们这个儒家哲学。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很多哲学理念都是点到为止 而且作者的逻辑性感觉不是很强 文字表达口语化 能感觉到文科生的思维描述方式 对于提出的观点采用大量的原古文作为论据 增加了理解的困难 读完后只能大概了解一下中国哲学历史上不同流派的思想 但是对于这些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些交代的不够明确 从这个角度来看 这本书的书名还真的挺贴切 — 简史。不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切的了解这些东西,但是能够让我们有一个大概的框架。
感觉自始至终儒家有一种自然的包容性,它能够接收,阴阳,法家,墨家,佛教和道家。正是它的博大精深,能够促使中国的儒家哲学繁荣。
也促使中国特有的,类似于宗教之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感觉真的现在需要复兴这些东西,将这些东西批判的包容的去吸收这些东西。
极好的评价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立德、立功、立言”无外乎人生在世达到的三重最高境界和实现的三种重要意义。王阳明做到了,曾国藩做到了,冯友兰老师同样通过这本书为万世“立言”。
中国古代哲学并没有像西方的那样成体系,中国古代哲学是在激烈的思想观念碰撞中产生的,渐渐的,持有不同思想的学者被分成不同的派系,因而古时有百家争鸣这样的现象,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基于前人得出的理论及研究成果,
将古代“百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他们分别是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冯先生对这主要的六大派系进行了诞生背景的介绍,各家主要的人物的介绍,谈论了各家的主要思想成果以及对各家思想上的冲突进行对比和辩证,
除此之外,对各家思想的功能性也做了评论和比较,其功能性包括该思想在它所处的时代中的作用和对人的影响,以及在当下该思想能够起到的作用。
唐宋之前,以道家与儒家的发展、互动为主线; 唐宋之后,以儒家为主线,道、佛为辅线; 宋明至清,是儒家内部的“理学”与“心学”之争。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教师, 他讲授六经。孔子在个人与社会、人与天(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上的见解,奠定了儒家的基本观念。孟子被称为理想主义学派,荀子被称为现实主义学派。二者的区别,首先是对人性的认识。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儒家从哲学思想变为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和意识形态。冯友兰把唐宋以降的儒家称为“更新的儒家”,其标志是“道学”的产生。由于佛教在唐代兴盛,禅宗强调自己的师承、祖源,儒家也必须正本清源,树立传统,证明自己传道的渊源与源流。之后,宋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走向鼎盛。《中国哲学简史》不失为一部必读经典。
哲学的作用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形容读这本书时的奇妙感觉。也许我是真的认同了柏拉图的宿慧说——他说:我们在出生以前,就已经有了对各种价值和事物本质的悟性知识,因为有这种宿慧,只要顺着正确次序,逐一观照各个美的事物,就能够“突然看见一种奇妙无比的美的本质”。对的,是这样的,当你碰巧进入正确的顺序时,某种惊喜会层出不穷,即便书中所讲你并不能全部理解,但突然发现某处所讲原来早就在自己心里时,那种感觉足够奇妙,就像你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会飞,你发现你的身体有很多功能未曾开发,你就像发现了另一个自己,他与你心契神会,只有经验过此中冥合不分的状态的人,才明白我说的是什么——除了哲学,我还没有发现别的什么能带给人这样不可思议的奇妙感觉。
按柏拉图所说,人的宿慧本来就在身体里,你只需要按正确的方式去打开它,这是你对自己的认识,也是你对世界的认识——你借助它去感知和认识世界,与这个世界和睦相处。
也许,我需要借助冯老举的那个例子来说明哲学是什么,以及哲学的用途——譬如建一栋房子,应该依照建筑原理。这些原理永恒地存在,即使世界上一栋房子也没建过,它们也存在。所谓大建筑师,就是精通这些建造原理,并使自己的建造过程符合这些原理的人,所以他建的房子坚固、耐久、漂亮。可是,普通人并不知道这些原理的存在,他们只是凭经验去建房子,结果,他建出来的就不是最好的房子。哲学,就是这些本已存在但你并不知道的建房原理。
是的,哲学就像是一些理,当你与它意会神通时,你会发现,它几乎和一切有关——世界为什么是今天的样子,历史为什么这样发展,国家为什么是那样的命运,事物间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人们为什么有顺境有逆境,为什么有荣辱兴衰,为什么有快乐忧伤,以及怎样不为情累,不为物伤……它带你出世又入世,带你从感觉世界去到理智世界,带你与宇宙合而为一……
哲学能带你抵达那些不可知之知,不可道之道,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你的精神的境界。但你首先要用心地去感知它,了解它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它的出身、朋友、对手,以及它的来龙去脉……
哲学就是你突然看见的一种奇妙无比的美的本质。
2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沉默。人类在达到哲学,单纯性,简约性之前,必须要先通过哲学的复杂性。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读完之后,有一种登上岩峰,拨云见日的感觉。冯先生的春秋笔法,很好的把零散的,看似无关的儒、佛、道等知识串了起来,给我们理清了中国哲学之脉。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儒、道、佛、墨、法、名、阴阳等流派大放异彩,其中儒家为中华文化主流,道、佛自成一体,墨、法、名、阴阳各有所长。
儒家经过孔子创立,理想主义者孟子的发展,现实主义者荀子的继承之后,思想体系得以极大丰富,形成了四书。在汉朝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思想承载者,发展到宋明之后,吸收了道、佛的哲学思想,分别发展为新儒家的理学和心学。程朱的理学成为了明清,中国的主流。心学虽然未成为主流,但由心即理演化出的,格物,用敬,明明德,致良知的体系,对今人的修心还是有巨大意义的。理学发展到最后,走向了保守主义,中国近代一系列闭关锁国的政策,走向衰落,程朱理学难辞其咎。儒家体系的哲学顶点是理学的总天地之理的最高概括太极;心学的天地之心,心即理。
道家的老祖并非老子,而是利己主义者,不为天下拔一毛的杨朱。其后才是,提出道德概念的老子,最后是齐物,不知之知、不用之用的庄子。不知之知,可谓是达到了道家哲学体系的顶点,至于后期的新道家主理派、主情派,都未能超越这个范围。
佛教进入中国时恰逢中国历史的低谷。从以实有不知无,到片面的说万物的有无,到万物非有非无、涅槃的提出,完成了三个层次二谛义的演化,可以说这是佛学哲学系统的顶点,在非有非无这一层次上,什么也不能说,只有保持静默。再后来,佛教进一步与儒道融合,形成中国化的禅宗,禅宗在非心非佛、不知之知、顿悟等方法论上提出了更加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可是,并未提升其哲学的内核。
墨家和名家算得上是中国少有的讲究逻辑的思想体系,目前所提倡的是知识,名辩,功利的哲学,其兼爱的思想,以及后其墨家威权、集权思想逐渐被儒家等思想所吸收。名家的惠施作为庄子的最大反对者,与道家思想有许多交相辉映的地方,例如,“汜爱万物,天地一体”与庄子的肝胆楚越想法一致。而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离坚白之辩,是类似于柏拉图哲学中的共相论。名家的辩论、逻辑性思想,尽管重名轻实,但是他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最后名家的思想被他的反对者道家所吸收和继承。
法家从周朝诸侯中的法术之士逐渐发展起来,到中期分为势、法、术三派,韩非将这三派集大成统一之后,形成帝王之具。法家与儒家道家最大的不同是,儒家强调用礼,法家强调用刑;道家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法家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以“法”治国的短命秦朝,让法家饱受诟病,失去了传承的机会。但是法家最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改革思维,这与儒道佛等泥古,静、虚、空的思想相比,是一种革命性的观点。
最为神秘的莫过于阴阳家,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风水术数,让阴阳家的思想既迷信又科学,易经的阴阳学说八卦组合,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演化路径,可以说从一开始阴阳家的哲学体系就衍化至了顶点,难怪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中国的哲学史尽管灿烂辉煌,但也有很多缺点。中国哲学讲究的是负的方法,通过告诉你否定的东西,来让人领悟肯定的东西。道、理、空,这些终极的哲学问题,无不用此法。西方讲究的是正的方法,如逻辑学,通过告诉你肯定的东西,让你明白如何到达哲学的顶点。
但哲学的顶点是不可说的,一个完全形而上学的理论,应当始于正的方法,终于负的方法,如果不始于正,就缺少作为哲学的实质的清晰思路,如果不终于负,就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无论中外哲学,最后的顶点,都有神秘性质,它不是反对理性,它是超越理性。
人类哲学的未来,在于兼容并蓄,既要有正的方法,又要有负的方法。由此我们才得以一窥则哲学的门径。
摘要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
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说西方侵略东方,这样说并不准确。事实上,正是现代侵略中世纪。要生存在现代世界里,中国就必须现代化。
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论点之一,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以下各章将对这些说法做出解释。
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人只有已经做了他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以后,对于那些仍然要来到的东西才只好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静地、无可奈何地接受它。这才是儒家所讲的“知命”的意思。
照儒家所说,行祭礼的原因不再是因为相信鬼神真正存在,当然相信鬼神存在无疑是祭礼的最初原因。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道家是这样的人,他们退隐了,还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赋予他们的行为以意义。
杨朱的两个基本观念:“为我”、“轻物重生”。
《老子》的大部分思想表示出另一种企图,就是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变,但是事物变化的规律不变。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规律,并且遵循这些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行动,他就能够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这是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二阶段。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道家是名家的反对者,又是名家真正的继承者。惠施是庄子的真正好朋友,这个事实就是这一点的例证。
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中的两种趋向:一种是强调实的相对性,另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
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谁若想保持资本主义,就必须在其中容纳一些社会主义成分。
但是“无知”与“不知”不同。“无知”状态是原始的无知状态,而“不知”状态则是先经过有知的阶段之后才达到的。前者是自然的产物,后者是精神的创造。
大人能理解,不会生气,小孩却往往生气。原因在于,大人理解得多些,就比生气的小孩所感到的失望、恼怒要少得多
正如斯宾诺莎所说:“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伦理学》,第五部分,命题Ⅵ)这个意思,用道家的话说,就是“以理化情”。
我们看到后期墨家如此富于逻辑头脑,实在令人赞叹。他们试图创造一个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纯系统,这是中国古代其他各家所不及的。
《墨经》还对于知识进行了分类。按知识的来源,把知识分为三类:一类是来自认识者亲身经验;一类是来自权威的传授(即得自传闻或文献);一类是来自推论的知识(即得自演绎,以已知推未知)。又按认识的各种对象,把知识分为四类:名的知识;实的知识;相合的知识;行为的知识。
宗教、诗,二者都是人的幻想的表现。二者都是把想象和现实融合起来。所不同者,宗教是把它当做真的来说,而诗是把它当做假的来说。诗所说的不是真事,它自己也知道不是真事。所以它是自己欺骗自己,可是是自觉的自欺。它很不科学,可是并不反对科学。我们从诗中得到情感的满足而并不妨碍理智的进步。
第一个意义是:容易、简单;第二个意义是:转化、改变;第三个意义是不变。转化、改变是指宇宙的各个事物;简单和不变是指事物的道,或遵循的原理。事物变,而道不变。事物是复杂的,而道是容易和简单的。
同,与异是不相容的。和与异不是不相容的,相反,只有几种异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时才有和。但是要达到和,合在一起的各种异都要按适当的比例,这就是中。所以中的作用是达到和。
一个人若是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活动的一切意义,诸如饮食人伦的意义,他就已经是圣人。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也是圣人。如果做不到,也就不可能完全明白其意义。如果不完全明白其意义,也就不可能完全做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他不认为人的质已经是恶的。善是性的继续,不是性的逆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窃切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支,它真正是佛学和道家哲学最精妙之处的结合。
一个人若能超越事物的差别,他就能享受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
要有风流的品格,这种感觉也是本质的东西。要成为艺术家,这种感觉也是本质的东西。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能够把他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所描绘的对象上,然后通过他的工具媒介把它表现出来。
迷则为凡,悟则为圣。
一切都否定了,包括否定这个“否定一切”,就可以达到庄子哲学中相同的境界,就是忘了一切,连这个“忘了一切”也忘了。这种状态,庄子称之为“坐忘”,佛家称之为“涅槃”。我们不可以问佛教此宗,涅槃状态确切的是什么,因为,照它说的,达到第三层次的真谛,就什么也不能说了。
所以不修之修本身就是一种修,正如不知之知本身也是一种知。这样的知,不同于原来的无明;不修之修,也不同于原来的自然。因为原来的无明和自然,都是自然的产物;而不知之知,不修之修,都是精神的创造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风流的基本品质,是有个超越万物区别的心,在生活中只遵从这个心,而不遵从别的。
太极在我们内部,就像珍珠在浊水之中。我们必须做的事,就是使珍珠重现光彩。所用的方法,朱熹的和程颐的一样,分两方面:一是“致知”,一是“用敬”。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什么是良知?它不过是我们心的内在光明,宇宙本有的统一,也就是《大学》所说的“明德”。所以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这样,全部的《大学》就归结为一句话:致良知。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