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魏晋风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临事镇定自若,不动声色。这一点在谢安身上表现得最为充分。谢安出身陈郡谢家,乃名门望族之后。自少便神态沉着,思维敏捷,风度条畅。且多才多艺,善属文,工书法,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营私,不居功自傲,齐人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曾官至司徒、少保、征讨大都督,是东晋中期的朝廷栋梁。后人提起东晋人物,往往将东渡初期的王导与中兴时期的谢安相提并论,而风流雅致谢安更胜一筹。
其实谢安素有逸志,并不属意官场。年轻时常与一帮名士游玩雅集,清谈吟咏。朝廷屡辟不就,一度因为不应召为官而受人弹劾。然他虽不任职,却比他时任豫州刺史的弟弟谢万名气大得多。
直到谢安四十多岁时,谢家在朝廷的重要人物相继凋零,谢安才不得不代表谢氏家族东山再起。他一出山就获得了当时大权在握炙手可热的大将军桓温的激赏。没过多久,他就和王坦之一起成为朝廷的柱石。他从容淡定临危不惊
的宰相风范让名士叹服,让朝野安心。以风流才高见称的王坦之跟他一比便相形见拙。
谢安的雅量高致,大度从容绝不是伪装出来的,而是心有丘壑成竹在胸后的自然表现。一次他与孙绰王羲之等名士一起出海游玩,风浪骤起,小船起伏不定,众人皆坐立不安,谢安却安之若素,吟咏长啸,并嘱船夫往远处驶去,直至兴尽而返,众人无不钦佩谢安的恢宏气度。
桓温一度曾起篡立之心,领重兵杀回建康,行废立皇帝之事。其时他逐个召见朝廷重臣,并伏带刀甲士于帐中,群臣股栗。有人传言桓温要诛杀谢安与王坦之,王坦之吓得局促不安。谢安却显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与桓温对答如常,桓温见谢安毫无惧色,似乎早已有应对之策,不敢过分相逼。谢安的镇定,挽救了晋朝的命运。
如果说这种心理战还存在一种侥幸的话,那么东晋与后秦的军事决斗可就是真的刀兵相见,决定生死存亡,来不得半点矫情的了。后秦苻坚率百万之众南下,拟一举踏平江东。而东晋只有可怜的八万军马,一时朝野震怖。作为大战的总指挥,谢安不可能没有心里压力,但他却蛮不在乎,带着众人四处游玩,下棋赌博,似乎根本没有战事。江东军民见其如此,心中顿时安定下来。其实,谢安暗中早已做好了周密的部署,只是他不露声色罢了。决战的当天,他还在与客人下着围棋,前方大捷的战报送来,他看了一眼便随意丢在一旁,继续下棋。客人忍不住问他战况如何,他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孩子们已经击溃贼军了。脸上丝毫未现喜悦之色。实际上,谢安此时早已欣喜若狂,只是他一贯的镇定风格让他拼命地约束自己的情绪罢了。
谢安可不是那种装清高,扮风雅的酸腐文人,他既能安邦,又能治国。内能协调处理各大家族政治利益,保持朝廷稳定有序。外能决战疆场,收复故国失地,将以淮河汉水长江为界的国境外拓至以黄河为界,功莫大焉。这才是真正的魏晋风度,至于以片言警句炫耀世人,以饮酒吟啸纵情山水,以个性张扬获誉权贵,不过是魏晋风度之末流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