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时候徐志斌发来了一个截图,是他的新书致谢的部分。
我还是暴露了自己喜欢被人恭维的弱点,冒着公布真实姓名的风险,但是公司有露出,在一本商业科技畅销书里,市场部的同学请我吃黄鱼面好不好。
我和志斌在鹅厂共事过,当时他一脸真诚地向我谄媚,说当记者的时候一直看我们这些经济观察报记者的文章(好吧,我确实认识许知远)。后来志斌在鹅厂负责微博的生态系统的时候(该项目失败了,哈哈),开始写了《社交红利》。我那个时候在中信出版社,国外的商业科技类图书仍然平趟中国市场,但是我相信本土有那么好的互联网运营和商业实践,该有好的作者出来。志斌得益于鹅厂的经历和经验,另外他不胡写,忙着给人树碑立传,让公关部买单,买书。虽然第一本的时候,我批判他写得像ppt一样,让他找几本国外的畅销书学习一下体例,但是后来书出来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编辑并没有改什么。但是这本书卖了十多万,编辑据说还得了奖。这就是形势比人强。当年吴晓波老师写《激荡三十年》的时候,我还在和好奇心日报的创始人古尤尤老师共事,我说那本书就可以仿照《激荡百年》的书名,果然吴老师在机场书店看到吉田茂的书名,就有了现在的名字。当时古尤尤老师说,这本书写得不好啊,我说重要的是吴老师占了先,这个很重要啊。
志斌的第一本书虽然不太成熟,但是他硬气,真的是生写,观察现象,推演出结论并自圆其说,再加上当时本土互联网界的图书基本都是老板传,成功公司传记,所以一下脱颖而出。
志斌写第三本的时候,我正好在家闲着,照顾孕妇。那天和他聊起这本书,他对出版业很不满,觉得编辑没有办法帮到作者,他自己期许这本书能够在销量和影响力方面站到一个新的台阶。我说,如果是这样,你的这本书必须是发现和解决当下社会最关注的一个议题,而不是成为互联网公司内部的“干货”。在我不断地追问下,志斌圆满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说,这么重要的结论,在书里要不断重复。当一个作者在书里说,“正如我说过的”,“正如我曾经说过的”,就厉害了。
志斌的第三本书,显然价值更大,虽然我还没有通读全书,但是当时和他讨论的时候,我们的共识是,线下真实的社会对线上是一个约束,互联网并没有无所不能,当然,我对他找来对话的社会学家并不满意,不过这已经是一个突破。志斌写书就像在鹅厂的时候那样,硬气,真敢吃夹生饭。
我要谢谢他,一是,因为这个结论他说比我有影响力,他是本土互联网商业畅销书作家,让我以后工作当中少遇到一点不着调的投资人啊,合作伙伴;二是,那天和他聊完,觉得自己做好一个编辑,还是有社会价值的,后来就遇到了简叔。第三,把我和我的新东家写到畅销书里面,太客气了。
另外好友魏童今天写了一篇编辑到底是干什么吃的?,大家去看看吧。
今天文章里提到的几位,身家和名声都超过我,我还是个编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