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不快乐?
其实,还可以换别的问法: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为什么活着?
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我记得是读初二那一年的秋天。每天傍晚去买饭的那家单位食堂里 脾气古怪的老师傅忽然猝死了,大概65岁左右,据说是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情,那可能是我第一次遇上这样的事:一个大活人,已经习惯了每天看到他一个人弯腰驼背地在昏暗的食堂里忙碌,说没就没了,一点预兆都没有。青春期的我得知这个消息后,回到家一个人傻呆呆地站在镜子前愣神儿很长时间,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死亡和死亡的时间是人自己不能控制的,死神什么时候来,谁都不知道。
二十岁左右时,又先后经历了外祖母和祖父母的死亡;三十多岁时,亲历父亲患淋巴癌、被病神折磨近一年后去世,当时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哭声震天,我竟然能淡定地用温水给父亲擦拭干净身体(人临终时,一般会有一点大小便失禁)。
后来我的爱人又从一次重大车祸中死里逃生,还有我的弟弟甚至在车祸后血压下降到0,鬼门关前走一遭又奇迹般地活过来,我都已经没有眼泪了,可能是麻木,也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才变得麻木。
看淡生死后,重新思考人为什么不快乐,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意义,所谓的意义需要每个人去努力寻找,寻找的过程就是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过程。
人为什么不快乐?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如果需求能满足,人就会快乐;反之则不快乐。
马斯洛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需求,这些需求越是低级的就越基本,越与动物相似;越是高级的就越为人类所特有。同时这些需求都是按照先后顺序出现的,当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即需求层次。
另外,各种基本需求的出现一般是按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顺序,但并不一定全部都是按照这个顺序出现。
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利他才是最大的利己。这几年学习心理学,我悟到了很多东西,其实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外在世界是我们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我们可以试着建立一个信念:这世界更加美好,其中有我的功劳。
咱们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左右。我邀请大家想象一下:百年之后,你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刻着什么?你希望后人如何评价自己?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这也是我参加中国EAP学院李不言老师第三期嫡传班的班训。两年前第一次听到这个班训的时候,我觉得太大了,太空了,我是一个普通人,怎么可能做的到?
《孙子兵法》中说:“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所以我们必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永远不干涸。一个人只有舍弃小我、融入社会,心怀社稷,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做出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才更有意义。
这世界更加美好,其中有你我的功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