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
犹记得高中的时候读《秦风·无衣》,并没有领悟到这其中悲壮,直到读了《大秦帝国》这部小说,被秦人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意志,被秦国牢记国耻、奋发图强的精神深深的感染。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与魏于少梁大战,秦军惨胜。秦献公于战中负伤,归国不久,这位大秦帝国崛起的奠基人轰然倒下。秦人举国素白,一片哀叹!悲壮的秦腔响彻山河,一曲秦腔,唱不尽弱秦的屈辱,唱不尽秦人强秦的夙愿。
“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战休。西有大秦,如日东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
天苍苍,地茫茫,是谁暗夜唱秦腔?大风起云飞扬,四海纵横本无疆。
这一曲秦腔,仿佛是秦人的国歌一般,幻化成了秦人集体的意志和誓言。在秦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这一曲秦腔总能在秦国朝野间弥漫。
这一曲秦腔就是一面有声的旗帜,一曲全体秦人的宣言,激励着每一位秦人为国而战。无论是保守派的甘龙、杜挚,中间派的公子虔,还是变法派的商鞅,都同唱这一曲秦腔。
最终在几代秦国君臣的努力下,变法强国,黑色的秦师横扫六合、气吞八荒,实现了天下一统的伟业。秦的成功不是某个君王的成功,而是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之下,全民的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