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图源网络,侵删
这种属于典型的稀缺心态导致的自毁倾向(往往是无意识的)。
常见的稀缺心态有缺钱、缺时间、缺爱。
比如有“缺钱”的稀缺心态的,往往经不住“清仓特惠,最后3天,再不买就亏了”的促销套路,总想着怎么省钱,最后买了一堆无用之物堆在家里。
比如有“缺时间”的稀缺心态的,往往会在deadline的前几天,临时抱佛脚,熬夜复习或通宵肝题,然后考试那天精神不佳,状态不好,发挥失常。
至于最后一种“缺爱”的稀缺心态,则最为可怕。
由于长时间缺爱,内心空了一大块,这部分非但没有被“爱”填满,反而被“自卑”、“懦弱”、“拧巴”、“自尊心强”、“敏感多疑”等性格缺陷填满,而且还往往深受“讨好型人格”、“回避依恋型人格”、“指责型人格”等心理疾病困扰。
更严重的,还会因为这些性格缺陷和心理疾病,引发自毁倾向:哪怕过得很好,也总担心这些美好,会随时被不确定的因素改变或夺走。
因为长期以来,他所遭受的,正是亲人的忽视、漠视,以及周围人的冷眼和嘲讽,正是因为经受了太多的人情冷暖,感受了太多的世态炎凉,遭受了太多的痛苦和不幸,他已经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值得被更好地对待,值得拥有美满的、幸福的人生。
所以与其坐等这些美好被毁,不如我自己亲手毁掉它。
听着是不是不可思议?人怎么可能会有自毁倾向呢?
自毁倾向的成因,其实就是长时间的稀缺心态引发受害者心理,继而导致自虐倾向。
简而言之就是:自毁倾向=稀缺心态+受害者心理+自虐倾向。
当我们被“缺爱”的稀缺心态俘获时,我们会专注于解决稀缺状况,导致心智带宽被100%占据,表现为降智,被负面能量攫住,一心想的是去如何索取爱、占有爱、控制爱,以此来填满我们内心缺爱的空白,于是开始去各种压抑自己的情绪、感受、需求,去“讨好”周围的人,以此寄希望于别人能施舍点“爱”。
但实际上,你越讨好越受伤,你付出了所有,掏心掏肺地去善待周围的所有人,迎来的却是坏的结果,你随即会陷入“我不行”、“我好逊”、“我也太差劲了吧”的自我怀疑中。
随着身边的人事物,反馈回来的都是不好的结果,久而久之,你会觉得老天在针对你,命运待你太坏,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别人在暗害你。于是就开始陷入受害者心理。
再接着,就是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进一步让你的心智带宽,被消极的能量占据,看什么都是负面的、黑暗的。
你根本没有多余的心智带宽,去感受那些积极的、光明的、正面的东西,在这种内耗黑洞里待久了,最后只能变成习得性无助,习惯性让自己不快乐,不自毁才怪呢!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把这些负面情绪,消极能量,统统从你的心智中赶出去,让积极的、光明的、正面的东西走进来。
1、从消极的圈子里走出来,进入新的积极的人际交往圈。
2、停止受害者心理,告诉自己“不是什么受害者,而是幸存的强者”。
3、学会爱自己,给自己无条件的爱,在爱的优先级排序上,把自己永远排在第一位。
4、先爱自己,才有能力爱人。自己才是爱产生的那个源头活水。别人施舍的爱是无本之源,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5、少做那些消耗自己的事,即时满足的事,比如熬夜游戏、通宵煲剧、刷短视频刷到停不下来;多做那些能给自己支撑和积淀的事,延迟满足的事,比如健身、阅读、提升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
6、努力挣钱,以及努力培养挣钱的能力,这往往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所在。
7、看点心理学,了解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全然接受它,并且释然,然后只管积极乐观地去提升自己就完了。
以上,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