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涵的第一次“创业”是以失败告终的。
那年她只有十五岁,和另外一个女生租用了学校门口的格子店卖包包。据说两人一起出了一千来块,虽然不多,但对于还是初中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数目了。为了平摊成本,她们在班级上展开了一轮游说攻势,凡是觉得可以游说一番的人她们都不放过。下课的时候就跟在人家后面劝说,上课就给人家写长长的纸条分析各种创业好处。
其中包括一个我。
可惜我当时连一本几十块的新书都买不起,更别说拿出几百块来做生意了。见我一口拒绝她的邀请,陈淑涵有点儿生气,但并没有发作,她的理由也简单:“赚到钱不就可以买书了吗?”
“可是我宁愿直接买书而不是先赚钱再买书啊!”语毕,她愣了一下,默默走开了。不再向我提起这件事。
为了表示我还是站在她这边的,我掏出准备买套装书的钱,从她的“店铺”里买了一个包包。此举别提让她有多高兴了。然而,与人合伙除了能够降低成本,还会减少利润。何况卖家还是身为好朋友的我(她给了我一个优惠价)。真正到她口袋里的钱并不多。
她几乎每天都会去格子店里看看包包有没有卖出去,每个星期都去批发市场寻找店家和货源,她家和批发市场相隔8个公交站,家里的自行车都被哥哥骑走了(那会儿他哥哥周末得去补习班),为了省钱,她一大早就从家里出发,一路步行到批发市场,只求剩下两块钱公交费用。用她的话说就是当运动,可是每次回来都累得半死,只想倒头睡去。
眼看我们从初二升到了初三,又从初三升到了高一,格子店开了一年又一年,然而真正坚持下来的“格主”并不多,一早撤掉的倒是不少。比如陈淑涵。
多年以后我问起为什么没几个月就“关门大吉”,她耸了耸肩,哈哈地笑了一声,说:“我不记得了啊!”但我从别的同学那里得知,她们的生意做得并不好,除了我之外,还卖出了两三个包包,但利润太少了,又租了一个最大的格子,赔的比赚的多。陈淑涵为此哭过一两个晚上。
在她“创业”之前,我已经认识她好几年了,她一直是一个很勤奋而认真的女孩,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认真写作业,认真预习和复习,认真地用努力换来了年级前二十名的成绩。她说只有这样才能考上一所好学校,找一份好工作,过生好生活。我半开玩笑地说这是放羊娃的生活,她嘻嘻地笑了一阵,也不介意。
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个很节俭的人,很少买衣服,很少零食,很少买女孩子喜欢的小玩意,手中的零花钱总是一分一毛都凑起来放进存钱罐,我去她家的时候,她拿出了几只吃饱喝足的小猪存钱罐,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因此,当她觉得开店的时候,资金从来不是问题。
创业失败以后,陈淑涵又回到了原本的生活节奏之中,继续当她的好学生。我本以为这不过是她青春中的一个小插曲,没想到“赚钱”这事竟然种在了她心中,成为了年华的主旋律。
十六岁的暑假,陈淑涵找到了一家餐馆端盘子。餐馆人很多,每天吃饭时间都忙得要命,盘子很重,陈淑涵一个瘦骨嶙峋的女生,拿着托盘在大堂和厨房里穿行,前面几天下来,只觉得双手都不是自己的了。我劝她不要太累,她拼命摇头,因为店家一个月给她700块钱,对于小城镇的高中生来说,这些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可是,开学没几天,她的钱就用掉一半了。我问原因她也不肯说。最后,作为交换条件,我答应教她怎么投稿赚稿费,她同意告诉我缘由:原来拿到工资后,她就请家里人去饭店吃了一顿。不是路边的小餐馆,而是一家大酒楼,家人心疼她,又不好拒绝她的好意,便去了,点的菜不多,多以素食为主,可最后还是花掉了她半个月的劳动成果。直到她去外地上大学之前,这一幕都会在她每一年的寒暑假中上演。这是后话。
写作的事情她确实努力了一把,每天都拿几百字的新手写稿过来让我帮她点评,眼中带着紧张与期许,嘴里念叨着“赚稿费”,我不知道自己给她抛了多少个白眼,可她脸上依旧写满了对金钱的渴望。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写作的伊始会带着赚钱的想法,但看着她那副模样,我心里多少是有些鄙夷的。陈淑涵父母生了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由于只有一个女儿,她成了备受宠爱的那一个,有什么好吃的总先让着她。家庭条件也不差,父母一起经营水产生意,家盖了一栋四层高的房子,下面两层出租,上面两层住人,生活过得比大多数同学都要好。我真想不明白她为什么还要为那不多的稿费纠结个没完没了、
她写的内容以言情为主,可惜语文作文向来是她的弱项,言情小说和电视剧都看得不多,更没谈过恋爱,写来写去也没写出一个所以然来。折腾了一个月,写了几千字投到一家著名刊物去,最后稿子与稿费梦一起石沉大海。
大学以后,陈淑涵更加努力赚钱了。
她入学不久就在学校里找到了一份打扫教室的活儿,一个月有两百多块钱,很多人嫌脏嫌丢人,她才顾不来这些,每天一大早就往自己负责的教室里跑。打扫干净了再去上课,有时候没有早课,她就在去图书馆上网,因为她还得给自己的韩妆代理生意做网络推广。
后来在别人的介绍下,她先后找到了麦当劳服务生、公园检票员、促销活动销售员等等的兼职,最多的一次她做了四份活儿:早上打扫教室、课余跑麦当劳、间隙做韩国代购(此时她的代理生意已经走上了正轨)和周末促销,不做促销的时候,就去派传单。这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别人是放学后扫地,而她一大早就要爬起来,因为她一开始就做好了放学后找兼职的打算。她得让身体习惯早起打扫这件事。
此时她最年长的哥哥已经出来工作了,二哥也快毕业,她父母的负担并不重。家里人谁也没有要求她做这么多的兼职,毕竟这样太辛苦了。她并没有理会的意思,反而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好让她多找几分兼职,多赚一点钱。
一来二去,她成为了宿舍里最忙碌的一个人,当然也是勤快赚钱和最抠门的人。我们的手机是一起买的,都是三星滑盖。后来我换了苹果4,她还在用这机子,再后来我用5S了,她还不肯换掉。她觉得手机能听电话发短信看时间和当闹钟就可以了,事实上这手机也能有这些功能了。直到她不小心把手机掉进了水里,才拉着我去买手机。她怎么都不肯去专卖店买,偏偏去了一家路边小店要了一台五星机智能机,一看就是仿三星的(说白了渣渣山寨机),要价三百,她砍到了两百三,回去的路上一直闷闷不乐,觉得自己白扫了一个月的地。
那年冬天很冷,她冷得受不了了,让我借一件衣服给她,可是我比她还怕冷,能御寒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借给她的衣服不算太厚,但总比没有的好。我劝她买一件合适的,她嘴上答应,钞票却往投资理财上面靠,那段时间她在学习理财,恨不得把赚来的钱都砸到理财产品和投资市场中去。结果她赚得越多,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就越少。
或许是在宿舍的时间太少的缘故吧,室友们和她并不亲密,幸好她人倒是不错,性格挺温和的,也没怎么得罪别人,就算不亲密,大家相处得也算是过得去的了。当然有时候也会显得格格不入,同学们讨论的话题她经常都插不上话。每每这时,她就拿出手工帐本来看,一页一页地翻,看自己赚了多少钱,看它们都花在什么地方去了。看着本子上一串串的数字,渐渐开心起来。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这样真的值得吗?以后给你上班工作的时间多得是,你还怕养不活自己啊?”
她想了想:“为了梦想,总得干点什么吧!”
我一愣,心里琢磨着,她的梦想该不会是干活干到把自己累死吧?
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但不说,反问道:“你会为父母而写文章吗?就是,为了让他们高兴,于是努力写稿子,发文章,赚稿费。”
我正想吐槽她怎么三句不到两句就提到赚钱,突然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
她认真了起来:“但我会为了我的父母而努力赚钱。因为我有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是从陈淑涵小时候就种在心里的。它叫做“给父母买一套房子”。是的,他们家已经有一栋楼房了,大哥二哥可以各自住一层,爸爸妈妈也是留在他们身边,可是,如果两位嫂子不喜欢二老了呢?或者两位哥哥不喜欢二老了呢?再或者他们的孩子不喜欢二老了呢?这些设想并非无根无据,他们的很多邻居家里经常都会发生儿媳妇和二老吵架,儿子和二老吵架,孙辈和二老吵架的事情,吵得凶就变成打起来。
陈淑涵年纪小,又是家里唯一的女儿,父母疼她,她也爱父母,因此她不愿意看见父母被欺负,哪怕欺负他们的人是自己的家人,为了避免这些事情发生,她努力地工作,不断地赚钱,只为了有朝一日可以给父母买一套房子。不大也无所谓,能容身就好。家的好坏,很多时候不是一面积来丈量,而得用温度来识别。一间温馨的小屋子,就是一个最美好的家。不奢华,不喧闹,安静美满就足够。
陈淑涵希望给予父母一个这样的家。
可是,她努力的步伐似乎怎么也赶不上飞升的房价,于是她只能用力地奔跑,努力地向前。唯有这样,父母才能早一点住进那间屋子里。
“一定要早一点、快一些啊,否则时间很可能会把他们带走的。”某个星罗棋布的夜晚,我看见了陈淑涵在QQ签名上写了一句这样话,我默默地给她点了一个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