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二字,说起来会感觉距离我们很遥远,一旦“人”字前面加个“圣”,那便是一种登峰造极的称谓了,在我们印象里,圣人之所以为“圣”,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多,我们不懂的他们都懂,我们不知道的他们也都知道。
比如孔夫子,在当时所处时代就以博学闻名,春秋各国时人无人不知孔夫子的大名,那是博学多能的大学问家。
又比如老子,连孔夫子都曾向他问过礼,他本身又是周朝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所接触到的上古书籍可能超过我们想象,其所学所知更是深不可测,而且离周出关时留下的区区五千言,就成为了以后时代赅包宇内大道的至理。
再如释迦牟尼佛,根据佛经记载联系现代科学来看,佛陀之学问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都已经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所以说“圣人”在我们印象里,就是他们学问很大,他们懂得多,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不是“”——被称为中国“两个半圣人”之一的王阳明先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在与弟子们的日常问答中,有一次阳明先生自己谈到了这个问题: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白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
圣人只是抓住了最核心、最根本的一个东西,在宋儒之后被称为“天理”,其实就是最本源的那个“道”,那个本体。孔夫子曾说自己并非是学的东西多所以懂得多,是因为自己“一以贯之”,这个“一”究竟是什么?值得好好体悟。
按照阳明先生的理解,圣人们得到了这个“一”,就用这个“一”去解世间万事万物,世间万事万物,则由这个“一”皆可以解得通。所以并非是如普通人一般只知道学各种各样的知识,圣人们是用所学去悟那个“一”,再由这个“一”去解世间万事万物。
而且阳明先生认为圣人才不屑什么都去学,什么都去知:
“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
“但不必知的,圣人自不消求知。其所当知的,圣人自能问卜。”
确实如此,人的精力是很有限的,庄子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把有限的生命用在无关紧要的知识上面,实在是浪费生命,一个人再聪明也绝不可能把世间所有学问全都学个遍,即便是圣人,也不能。事实上,圣人也不会做那么愚蠢的选择,他们只会抓最关键和环境要求确实需要的东西,如此以保证时间精力得到有效运用。
我们时下热兴的一些脑筋急转弯或者明星私密事,圣人们来了估计不会有太大兴趣去“知”和过多了解。
至如有些年轻人把主要精力整天用在琢磨怎么泡妞、怎么解女人心、怎么哄女孩子上,圣人们来了估计也只能是“呵呵”一下这些少年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