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人一出生就仿佛被关进了笼子,各式各样的,大的,小的,竹的,钢的……
笼子是竹皮编织的一种玩意是用来关鸡鸭兔鹅的,可是慢慢的明白了,它不光是竹皮编织,它还可能是石头钢筋和水泥,它甚至还可能是一张纸,或者是某种看不见的东西,而且它不只关鸡鸭兔鹅,它还关人,不只关活的,也关死的。
想一想,从出生到现在,有很多个笼子集合在一起将自己困住,生活之笼,情感之笼,工作之笼……书中的哲学和所有的大道理能为我们提供利斧,可是谁能挥动斧头砍去那已经消失了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一个人想要挣脱笼子是不可能的,也许能做的只有最初用慧眼选一只自己最爱的笼子,选择自己喜爱的形状大小和质料。可是即便没有选好,也只能从此在里面焚烧自己的生命,哪怕餐风露宿,水潦火劫。其中有一个笼子太多的人还迫不及待的急于被关进去。比如婚姻,
其实,很多事很多人或者所有的事物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审视,比如野生动物园到处是野生猛兽,去观光的人要先进到一个可移动的笼子里,或者开着带防护的车子,这样就不会被动物伤害到。再有时到海底世界,大家也都是在人工建造的透明的海底管道(当然也可以叫别的名字),想想看,这种时候,你是觉得是人在观赏动物,还是动物在观赏人呢?
再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大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和各种可笑的表情来逗孩子,只是为了博无知小儿的几声欢笑,如果换个角度想想,或者假设孩子也还有与大人相同的思想的话,说不准到底是谁在逗谁玩儿呢,正如《羊皮卷》开头的时候那几章里那个“我”,不正是这样看待大人们的吗?所以说啊,一是不要把事情分析的太透,二是不要把事情想的太多,再不行就换个角度,你当成是他,把他当成自己,我想,一切都会改变的。
比如帮人做嫁衣牵红线当红娘的时候,要想想自己的感受,对家庭对婚姻的感受,或者再退一步,假设别人让自己重新选择的话,这时候自己是个怎样的心态?自己还会如此的坦然?理智?或者简单地做出决定吗?我很不喜欢帮人说媒,并不是不爱帮助人,而是深怕自己的强加于人、自以为是会害别人,毕竟这不是小说或童话,往往在经过大灾大难后,结局一句:有情人终成着属,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就可以结束的吧?我不是在说帮人说媒不好,这只是就事论事,再说每个人的想法也不同,所以仍会有人对此乐此不疲,也有会还是坐壁上观。还有就是,人对人的看法会随着人的不同而迥异,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意思。同样的人,别人的评价往往不一样,再不好的人也会有终情于他的女人、朋友和亲人,相反亦然。
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决定,就像大家都画一只虾,千种万种,只要照着自己心目中的画就行了,并不能因为有了齐白石就不敢再画虾米了。
昨天看了一则小品文,大意是这样的:
画家的6岁小孙女正在画画,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他看后对她说:这棵树的树枝太粗了,比树干都粗了。
“为什么树枝就不能比树干粗呀?”
“那样就不叫树了”
“那你为什么说我画的是树?”
小女孩又画了一只兔子。
“你画的兔子不对,兔子哪有红色的?”
“兔子为什么就不能是红色的?”
“那样就不叫兔子了”
“那你还说我画的兔子不对?”
小女孩又画了一匹马。
“你画的马不对,哪有马长翅膀的?”
“我想让马飞起来”
“可是如果那样就不叫马了”
“那你怎么说这是一匹马呢?”
最近一次,西班牙有个世界级比赛,小女孩画了一只鸡和一只比鸡还大的蛋参了展。结果获得了一等奖。画家看了后一直摇头:这洋人怎么和无知小儿的想法一样啊?
我不知道你看了这个小故事以后是什么样的想法,我只是觉得世界上的人虽有几十亿,可有相同想法的人并不会有二,所谓的共同志向,只是指一方面相同,比如兴趣比如爱好,有时我反而觉得两个人正是因为不相同才会互相吸引,正如正极和负极,阴和阳,男和女,柔和刚,内向和外向,急性子和慢性子……
所以啊,凡事只要换个角度,比如想像一下笼子的形状,可以把自己想成是在里面,也可以把自己想成是在笼子外面呀,这样的话,你会觉得,一切都会不一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