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俩娃的,经常就会有人这样问:你家俩娃打不打架啊?闹不闹矛盾啊?
我想就算是一个人的嘴也总免不了会咬到唇的时候,更何况是两个整天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争争抢枪,打打闹闹总是免不了的吧。关键不在于孩子会不会闹矛盾,而在于孩子闹了矛盾,做为监护人我们如何处理。
老一辈总喜欢叫大娃要让着小娃,但长此以往,大娃一定会满腹委屈,也许打得更凶;二小娃也许就变成了告状者,有着受害者心理。也有的只想着尽快息事宁人,抱着小的,指责大的,说着一面倒的话:哦,好了好了,别哭了,我们家小宝最乖了,都是哥哥(姐姐)不好。
监护人没有经过核实,凭着自己主观的判断说出来的话和做出来的行为,对两个孩子都没有帮助,这种矛盾日积月累,可能真的就成了打不开的结了。
那么,家有俩娃的,在面对孩子的矛盾时,怎么做才更合适呢?我很喜欢“爱和自由”处理矛盾的规则:
大宝与小宝闹矛盾时,你会怎么做?因为从不带着指责的态度去责问哥哥,所以每次当我询问发生了什么时,哥哥都会从头到尾描述事情的经过,甚至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式打了妹妹哪儿(每当那刻都忍不住感叹孩子的真实!)。哭够的妹妹就在旁边听着,虽然她还不会描述事件,但她会点着头说:嗯。
当问清了原由,该妹妹跟哥哥道歉的,妹妹道歉(妹妹还不会说,妈妈就在旁边帮妹妹说:哥哥,对不起,刚刚没经过你的同意就弄坏了你的车。)
因为每次都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所以当妹妹道完歉,哥哥也就主动跟妹妹说:妹妹对不起,你接受吗?
孩子的情绪过后,她们几乎不会再纠结事件,也就是不记仇,很快和好如初,该怎么玩接着怎么玩儿。
但也许这个过程更考验的可能是家长,比如面对孩子的打闹与矛盾,我们能否保持心平气和,如果不能,先处理自己的情绪。
在属于自己的独处时间里,安静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看到两个孩子打架、哭闹,我会那么生气(焦虑、愤怒),为什么在我还没弄清状况时,会习惯性地指责大宝?这个过程不仅仅只是想下次更好地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透过孩子的问题来了解自己了,了解那个被自己掩藏和压抑的自己。
没有人能一下子就做到自己理想中最完美的样子,但如果有一个我们认为对孩子、对我自身都有帮助的方式,我们不妨让自己重新去练习,放下旧有的习惯性反应和观念重新去练习。
练习就是允许自己出错,允许自己一开始还是被习惯掌控。然后每次都给自己一点安静的时间放松与反思,观察与和解。当我们真的实实在在做出调整时,我的朋友,你真的会发现,我们与身边亲人的关系就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孩子打打闹闹,但他们依然会是亲密的手足。
此文有感于以下事件:
上午带着两个娃去给摩托车加油,到了加油站,当我还坐在车上把两个娃放下的那一刻,我看到在这陌生的加油站里,哥哥立刻站到妹妹身边,并把手搭在妹妹肩上顺势把妹妹带向自己胸前,那动作带着一股保护。
我所在的油枪先给小汽车加了油,隔壁的刚好给摩托车加满了。于是我把车推倒隔壁,当我停稳车转身,恰好看到哥哥陪在妹妹身边,按照妹妹的步伐向妈妈的方向走来。
那一刻心里突然升起一股感动和感激。回程,我把我的感激告诉了哥哥,谢谢他在陌生地方对妹妹的照顾。饭桌上我跟爸爸分享了我的发现。
在分享之前,兄妹俩刚好闹了一个矛盾,但矛盾并不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只要我们不是带着情绪在处理矛盾的。孩子会学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关系会在日常的点滴发现与看见中浓厚。
大宝与小宝闹矛盾时,你会怎么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