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看的书的类型,我看得很杂,可以放下武侠小说就拿起自学VB编程教科书;但要说看书的思路,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要看这本书,我自己是很清楚的。昨天下班到今天早上,我一口气看完了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著的经典散文集《问渠哪得清如许》,刚看了开头一篇举例写到赵孟頫的字,我突然有种共鸣,我喜欢的字,将近一个世纪前的这个作者也喜欢,同时这个作者写的文章我也喜欢,这是多美妙的一件事情,人总是趋于找和自己相似的人,一起交流合乎自己本性的观点,太正常不过了。
记得在前年,我的工作压力变得很大,不仅事情多得应接不暇,连人际交往也变得枯燥乏味,那时候真需要一些话来把这些焦虑的情绪疏导出去,把乐观的情绪和新的办法引进来。昨天看这本书的时候有遗憾,看得太迟了。现在主流的缓解压力的文章主要分三个部分:心理学理论,具象的方法,再配上几个案例;对我来说那些方法为什么有用,有用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很重要,该书里面有一大段是讲美学教育疏导现实的负面情绪的。
“美育不但不妨害德育而且是德育的基础……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从那几方面看,艺术和美育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呢?第一是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人类生来有许多本能冲动和附带的情感,如性欲、生存欲、占有欲、爱、恶、怜、惧之类。本自然倾向,它们都需要活动,需要发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们不但常彼此互相冲突,而且与文明社会的种种约束如道德宗教法律习俗之类不相容。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本能冲动和欲望是无穷的,而实际上有机会实现的却寥寥有数。我们有时察觉到本能冲动和欲望不大体面,不免起羞恶之心,硬把它们压抑下去;有时自己对它们虽不羞恶而社会的压力过大,不容它们赤裸裸地暴露,也还是被压抑下去。以为这些本能冲动和情感都是卑劣的、不道德的、危险的,承认压抑是最好的处置。他们的整部道德信条有时只在理智镇压情欲。我们在上文指出这种看法的不合理,说它违背平均发展的原则,容易造成畸形发展。其实它的祸害还不仅此,弗洛伊德(Freud)派心理学告诉我们,本能冲动和附带的情感仅可暂时压抑而不可永远消灭,它们理应有自由活动的机会,如果勉强被压抑下去,表面上像是消灭了,实际上在隐意识里凝聚成精神上的疮疖,为种种变态心理和精神病的根源。依弗洛伊德看,我们现代文明社会中人因受到的道德宗教法律习俗的裁制,本能冲动和情感常难得正常的发泄,大半都有些“被压抑的欲望”所凝成的“情意综”(complexes)。这些情意综潜蓄着极强烈的捣乱力,一旦爆发,就成精神上种种病态。但是这种潜力可以藉文艺而发泄,因为文艺所给的是想象世界,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冲突,在这想象世界中,欲望可以用“望梅止渴”的办法得到满足。文艺还把带有野蛮性的本能冲动和情感提到一个较高尚较纯洁的境界去活动,所以有升华作用(sublimation)。”
用美学思维提供实际困难的解决思路,对我来说是豁然开朗的,像是平时无处发泄的情绪在练几小时字后,缓解下来,上下班时候怠惰的情绪通过听音乐积极起来,原来都是有理论依据的。像是埋头苦干的人,旁人对他进行认可,言语嘉奖并提出升华版的理论依据,此时这个勤勤恳恳的人一下子对于长期付出的努力和坚持的方法得到认同那种喜悦感不能言表。
负面的情绪需要疏导,正面的情绪需要培养。他引用卢梭的话,我们固然要立志,同时也要度德量力。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里有一段很透辟的话,大意是说人生幸福起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一个人应该从幼时就学会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起愿望,想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也能做自己所想做的事。这番话出诸浪漫色彩很深的卢梭尤其值得我们玩味。这和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曾说的三个“乐”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师的原话是 三个“乐”的第一“乐”是知足长乐,第二“乐”是自得其乐,第三“乐”的境界最高,叫助人为乐,第三“乐”虽吾力不及,但心向往之。
党的十九大提出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此时此刻,培养对“美”的正面认识很有必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