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不能做朋友了
外企里说一个人是upward manage(向上管理),通常带有贬义。
意思就是这个人一心在上级面前表现自己,把团队和下属的功劳据为己有,言而无信、踩着别人上位。
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个公司里都会有这样的人,他们目标明确:我只要抱住老板的大腿,成功上位,哪管你们的死活。我脸皮厚,你们的口水又淹不死我。
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同事?或者不幸这人是你的老板?
如果实在免不了要和这样的人共事。你怎么处理和他(她)的关系?又怎么调解自己的情绪不受到影响?
读完今天的文章,你就可以了解,这样的人,是“自我”主导的人,这是由他(她)的成长过程和环境决定的。
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过来也可以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当然,这只是你自己YY。人家自己既不觉得可怜也不觉得可恨。
学习心理学,只是让你多了一份对人的理解、对了一个看待人和问题的角度,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
毕竟,学心理学,最主要是改变自己。
了解了这些以后,也并不是要让你当阿Q。
职场上,该斗争斗争、该换工作换工作(道不同,不相为谋)。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和现实的行为选择,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本文介绍的概念,也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奠基概念。学点基本的心理学,对自己很有帮助。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就是本能,是身体的各种欲望。是一个人人格的基础和核心,也是能量之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婴儿是本我的完全体现,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笑。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那就会不顾一切地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是人格中的管制者。这里说的“道德”,是指人类社会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如果一个人的超我过于强大,他会活得很辛苦。好人内心多纠结。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是本我和超我之前的协调者,根据环境的不同,让“我”呈现出自我或者超我的样子。可以理解成“理性的头脑”。
有一本书叫《象与骑象人》,把本我比喻成大象,自我比喻成骑象人。看上去是骑象人在控制大象,可是大象才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因此就要找到一个平衡。
这里顺便推荐一本书《瞬变》,也是沿用了《象和骑象人》的理念,介绍了如何改变自己、改变他人。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介绍过这本书。
类似的比喻还有著名的冰山理论,与之相对应的,是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下次有机会再展开。
人格的形成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怎么形成的呢?
本我形成于婴儿期。婴儿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追求快乐。比方说,他饿了就要叫,吃饱了就开心。无聊了也要叫、累了叫,睡着了他就开心。没事儿他也会自己跟自己玩儿。
如果你在地铁里面看到一个几个月大的小婴儿在哇哇大叫,通常不会期待婴儿的父母去跟婴儿讲道理,和他说:不能大哭呀,这样很没有公德心呀。大家都能理解,小婴儿,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随着婴儿慢慢长大,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就需要跟现实来对接,意识到“我”是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面的,需要遵从这个世界的规则。
之前网上流传过一段视频,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哇哇大哭,然后妈妈就跟她说,你不能再哭了,再哭我就不带你出去玩了。那小女孩瞬间就止住了哭声。
这说明什么?说明小女孩儿有“自我”意识了。她知道什么是“自己心里的世界”,什么是“现实的世界”。她做了一个判断:如果我再继续哭下去,妈妈真的不带我出去玩了。她会自我调节了。
随着进入社会,人又慢慢发展出了“超我”。就是一种理想中的自我、一种道德的模范。所谓的一个“好人”。这是更高的一个境界。
理想状态是平衡
本我、自我和超我,任何一个占据主导,都不是非常好的状态。
本我过于强大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部世界显得冷漠。
自我过于强大,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你活得很现实,做什么事情都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你的那位“渣”同事,就是自我主导。
超我过于强大,大家都会觉得你是一个好人。但其实做一个“好人”通常是很累的,好人内心多纠结。你可能会为了维持心中的道德准则牺牲自我,经常要用“超我”来压制“本我”。这未必心理健康。
理想的状态是这三者的协调统一。
如何面对你的“渣”同事
前面说到,人格的发展,是由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等等因素决定的。他(她)之前的经历让他(她)觉得,采用这种处事方式,让自己达到了今天的成就和高度。于是,就一直沿用至今。
精神分析中,常常要追溯到人的童年经历。所有成年人的行为模式,其实都是儿童时期模式的重复。
你看起来这个人很可恶,压榨下级、排挤同济。很有可能是因为童年时期上级(也就是父母或者老师)没有给予他(她)“无条件关注”的爱,只有在他(她)得到成绩时才会流露。
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慢慢形成了不择手段的模式,直到他(她)成年面对上级(也就是老板),依然重复着这种的模式。
所以我们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当然,所谓的“可恨”、“可怜”、“渣”,都是你的看法。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了解、理解你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
遇到“自我”主导的“渣”,你可以在心里默默想:这娃也挺不幸,不知受了什么童年创伤啊。
有了这样的认知,你也可以更多地自我觉察。去感受你的情绪和意识,调节你的行为、和他(她)的关系。
这里给我们的另外一个启发是,作为父母责任重大啊!你如何和孩子互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一起学习心理学
P.S. 最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开了一个心理学公众号“心懂会”,用于传播心理学知识。
将来我写的涉及心理学的文章会同步到这个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