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带来的启示
近日,我读完了作家史铁生写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本书写的是主人公“我”当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到陕北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插队,“我”和村子里的“破老汉”同在一个饲养场上喂牛的许多苦事、乐事。
每当回忆起那些艰苦而欢乐的插队拦牛生活,“我”就感觉亲切、快慰:这是人生路上的财富,觉得人间真是美好,苦难归苦难,深情既在,人类就有力量在这个星球上耕耘,教会“我”如何跟命运抗争。
史铁生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写道,夏天拦牛是苦事。把牛赶到山里,正是晌午,太阳把黄土烤得发红,要冒火似的,天气炎热,蚊虫叮咬没什么,最讨厌的是破老汉喂的那头老黑牛,“我”给它起了绰号叫“老谋深算”,它能把野草和田苗分得一清二楚,你注意它时,它假装吃着田边的野草,慢慢靠近田苗;等你稍不注意它时,它就趁机啃倒一棵玉米或高粱,好在“我”早识破它的诡计,赶紧大吼一声,双手摊开上下摆动赶它离开田边,“老谋深算”趔趔趄趄地后退。
这样的拦牛一刻也不能放松,神经绷得紧,眼神要留意,手脚声音要快速并用,那真是苦不堪言,可是经过这样的磨练,“我”觉得这是人生路上的一笔财富,后来当“我”遇到再大困难都迎刃而解。
喂牛真是苦差事,书中写道,每天晚上,“我”和破老汉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深夜,一遍遍给牛添草。这活儿虽不重,但是真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到一个囫囵觉。特别是凛冽的冬天,半夜从热被窝里爬起来的滋味真是苦涩难言啊。
“我”印象深刻的是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头吃得津津有味,“我”却贪睡得很,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碰上下雨下雪,“我”和破老汉就躲进牛棚,牛棚里臭气熏天,连个打盹的地方也没有,那时“我”的腿和腰就总酸疼,可是照样坚持喂牛,有了战胜这种苦的经历,后来“我”回忆起来觉得苦难归苦难,人间还是美好的。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写了拦牛也有轻松惬意的时候,那是秋天,庄稼收完,地里光秃秃的,不担心牛会偷吃庄稼了,山洼、沟掌里的荒草长得茂盛,有时“我”把牛往沟里一轰,伴随阵阵凉爽的山风,舒舒服服地躺在沟门上美滋滋地睡上一觉,那感觉太美妙了。
有时“我”把牛赶上山,在下山的路口坐下,山上静悄悄的,远离了尘世的喧哗,悠哉悠哉地看闲书,仿佛自己是天上的“弼马温”,神精气爽地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有时“我”既不睡觉,也不看书,把牛赶上山后,站上山边欣赏秋山的色彩:“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树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还有山坡上绽开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我读到这里心想:主人公看着五彩斑斓的植物,也许忍不住芳心涌动,如果有美女在旁边一定会采撷野花馈赠,或许还会发生更美好的故事呢。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写即使在山上只有“我”一个人拦牛的时候,有牛作伴,也是不寂寞的。“我”坐在山边,有时看见灰色的小田鼠探头探脑;有时看见野鸽子从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有时野鸡出现在崖顶上“咕咕嘎嘎”地叫,有了它们的陪伴,“我”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几许快慰,也给“我”人生留下了美好回忆:生活再苦,也能苦中有乐。
“我”拦牛的生活有苦有乐,还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作者在书里还写了有一次,“我”和破老汉吆喝牛群回村,发现少了一头奶犊儿的生牛,正当“我”和破老汉大吃一惊时,忽然听见饲养场上一声声牛叫,走近一看,牛犊儿在母亲的肚子底下一下一下地撞,吃奶,母牛的目光充满了温柔、慈爱,神态那么满足、平静。“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看着这对“母子”,脸上灿烂的笑容绽放喜悦之情。
作家史铁生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几次写到“我”在拦牛生活中腰腿生病的事,我觉得文中的“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写作者自己从前插队的真实生活,但是在这本书里把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指出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走运的事,企望以走运来维持乐观,终归靠不住,不如用背运来锤炼自己的信心,把生活中的苦难变成人生财富。
史铁生在写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条件非常艰苦,这部优秀作品的问世不仅磨练出史铁生坚强的意志,也使他一举成名,还影响了一代代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