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孟子》,他在文章中屡次提到舜的孝悌之心。
舜出身卑微,他的父亲是个盲人,名叫瞽(gu)叟。他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了,瞽叟再娶,又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为人傲慢,而且讲究享受。
象总是想要杀掉舜,但每次都被舜躲过了。只要舜犯一点点小过错,都会受到父亲的重罚。虽然如此,舜仍然对父母很孝顺,并不因为他们虐待自己而产生怨恨,反而越来越恭敬,一点都不敢懈怠。在二十岁的时候,舜就因为孝顺父母而出了名。
但父亲瞽叟和弟弟象却想杀害舜。第一次想要烧死舜,没有成功。第二次想要将舜埋在井里,但舜又逃脱了。
瞽叟等人以为舜已经死了,商量着分舜的家产。分完之后,象就住到了舜的屋子里,弹奏起尧赏赐给舜的那把琴。这时,舜不动声色的回来了。象很吃惊,假意的说:“我思念哥哥,正伤心呢!”舜也不戳穿他们,而是更为恭敬的侍奉父母,也更加爱护弟弟。”
舜对父母弟弟的态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也许正因如此,舜才会被儒家树立为至孝的典型。
如果这样的事情是真的,不得不佩服舜对父母和弟弟的宽容大度,为了亲情,忍常人之不能忍,怪不得孟子认为舜是“圣人”,真正践行了儒家的孝悌之意。
不过,在现代人的眼里,舜的行为简直是是愚孝,父亲和弟弟屡次至自己于死地,不反戈一击且罢,至少不会和父亲、弟弟有任何形式的来往。
儒家重视孝悌,所以以舜这种极端的案例,教育人民在面对父母的失误时,要以亲情为重,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摒弃对父母的怨恨,尽量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和谐,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有一颗不同于流俗的心,海纳百川,胸襟开阔,非常之事成就非常之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作为普通人,无法达到舜这种孝的境界,也无法做到儒家的“晨昏定省”的要求,但日常生活中每天打个电话对老人嘘寒问暖还是可以做到的,尤其面对有的父母童年时对儿女冷落、挖苦、指责、谩骂所造成的伤害时,想想父母也是普通人,不要求全责备,感谢他们给了自己生命并将自己抚养长大,养育之恩,终身难忘,回想至此,又有什么不能原谅呢?
除此之外,我对舜的经历也颇感兴趣。他作为一国之君,大权在握,身旁有美丽的娥皇、女英两位夫人相伴,婚姻美满,人民归顺,明誉天下,富贵、权利全部收入囊中,实实在在的成功人士,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偏偏遭遇如此令人难堪的父亲和弟弟,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从古至今,无一例外。舜虽然原谅了他们,但内心没有愤懑和怨气吗?可见再成功的人士也有不堪的一面,所以我们不必自怨自艾,觉得世上只有自己最倒霉,实际上谁没有无法言说的烦恼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