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在招人,我有幸做了几位候选人的面试官,我面试候选人的“套路”其实很简单,就是今天要说的神仙法则---STAR法则。
先说下什么是STAR法则吧,STAR法则是情境(situation)、目标/任务(target/task)、行动(action)、结果(result)四项的缩写。看到这四个单词,你就能大概了解STAR法则具体该如何用了吧。
举个例子。 面试候选人在项目经历中写的这样一个项目:通过对XX产品精细化运营,实现用户量XX倍增长。这个项目该怎么用STAR法则来进行拆解呢?
S:做这个项目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做精细化运营?是不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用户量都没有大规模上涨?是不是因为现在产品用户流量已经不像之前好获取,用户增量太少,用户单价太贵?是不是运营思路需要转变,从流量运营到用户运营转变?
T: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最终定的目标需要去完成的任务有哪些?也可以说需要去做哪些功课才可以实现制定的目标?精细化运营的方法有哪些?是不是要去给用户打标签,针对不同用户采取不同的运营手段?
A:要完成上面细分的这些任务应该怎么去行动,具体应该怎么做?例如给用户打标签,怎么样才能表明一个用户是经常使用你的产品的用户?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你都做了什么,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R:项目的收益是什么?制定的每个目标都完成的如何?每个目标对整体的项目的贡献是什么?
当然,上面的例子可能会比较粗糙,但是通过这么一个例子你可能会大概了解到STAR法则具体该怎么去应用。
为什么这个法则经常被面试官拿来做为工具,因为面试官通过STAR法则就可以快速收集到候选人与工作相关的能力是否匹配,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候选人都没有让面试官get到这些信息,那肯定不会被入选。当然,如果候选人将自己做过的项目清晰的用这四步来整理,我也相信在面试过程中不会表现的太差。至少在遇到类似我这样的面试官时,能够轻易的“忽悠”过我,进入下一轮。
初入职场时,其实我也是个什么理论都不懂的小白。现在在网络上经常能能看到很多职场“理论知识”,如:职场精英都在用的六种思维方式,职场生存三大法则等等,虽然文末可能是引导你去报什么课程,参加什么班之类的广告,但是这些方法论如果真的学会了,在职场上那确实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最初接触STAR法则不是从类似文章中学会的,是自己“偷偷”从领导汇报材料的PPT里学会的。第一次看到领导做的汇报材料就是用的STAR法则,当时我在看材料的时候,虽然领导写的内容我可能不是很懂,但是框架性、逻辑性很强,即使你不是从事这个领域的人,也是能get到大概要讲一个什么故事。自我第一次学习到这个“知识点”之后,屡试不爽。当然,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个法则竟然是面试神器,只知道是做PPT神器。这也说明,一个好的理论,都是可以通用的。老子曾说过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也蕴含着如此的道理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