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小学科学教师入门十课》
一、目的
动物观察课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自然界的动物,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动物的系统和生命之间的关联机制,从而了解动物生存的奥秘。
二、动物观察课主要的三大块
一是生物体形态的观察和认识。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身边常见的动物,如蚂蚁、蜗牛等,认识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意识。从简单动物的观察入手,逐步发展为观察鸟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等,比较不同种类动物外形的区别。
二是生物体结构的观察和认知。
认识多种生物,比较这些生物在接触相同环境时身体结构的异同,例如,同样是游泳,蛇依靠躯体扭动,鸭子依靠蹼划动,鱼类依靠鱼鳍摆动,人类依靠手臂和腿脚的配合。这些都需要学生深入观察。
三是生物体功能的观察和认知。
生物的生命活动依靠各个器官协同工作,生物器官的工作原理是其功能的体现。这部分观察主要是模拟观察,让学生通过模拟,观察人体的心脏、肺、眼球等器官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理解动物的功能特征。
三、案例
案例1——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
【案例背景】小学生对于蚂蚁的观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一种是课堂上的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环境等原因,学生不可能在自然界随时观察到蚂蚁,所以本课只能在课堂上观察蚂蚁。为了能够让学生顺利观察到蚂蚁的外形特征,需要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子和一个有甜味的草棒。
【案例描述】
教学环节一:激发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兴趣
师:蚂蚁是一个神奇的生命体,它会爬,会跳舞,会搬运食物,还会搭建房屋,它运动起来灵活协调,小小的身体充满神奇的力量。那么你们知道它的身体究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师:请大家拿出笔,将你头脑中的蚂蚁外形用笔画出来,越详细越好。
生:(用笔画出自己印象中的蚂蚁)
师:每个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你所画的蚂蚁和小组内其他同学画的蚂蚁有哪些部位是相似的,哪些部位是不一样的。
生:(小组内交流)
师:想知道我们所画的蚂蚁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吗?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蚂蚁。
教学环节二:组织学生进行蚂蚁观察活动
1.研究观察蚂蚁的方法
师:我们想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究竟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可是蚂蚁总是喜欢爬来爬去,如何才能观察到蚂蚁呢?
生:我们可以等蚂蚁睡觉的时候去观察。
生:我们可以在桌子上观察。
师:蚂蚁爬动不利于我们的观察活动,我们可以想办法让蚂蚁静止一段时间,比如我们可以在棍子顶端沾点糖水,吸引蚂蚁。
2.用肉眼观察蚂蚁
师:请各组同学利用桌子上的蚂蚁饲养瓶、苹果片、草棒来观察饲养瓶中的蚂蚁。特别要注意的是:蚂蚁是非常弱小的动物,请不要用手指去触碰蚂蚁,观察活动结束后要将蚂蚁放到草丛里,不能伤害蚂蚁的生命。
3.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教师一边巡视,一边观察。每个小组发放一个放大镜,这个工具将有助于小组的观察活动。
4.绘制蚂蚁身体结构图
师:观察结束,请同学们将蚂蚁饲养瓶放好,根据自己的观察重新绘制蚂蚁身体结构图,注意比较前面的绘制图和现在的绘制图有什么不同。
教学环节三:交流汇报观察发现
师:在刚才的观察活动中,我们发现蚂蚁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
生:蚂蚁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
师:每一部分都有哪些典型的特征呢?先说说最前面的部分。
生:最前面的是蚂蚁的头,头上有两个长长的触角,还有眼睛。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蚂蚁的头部有嘴。
师:蚂蚁身体的中间部位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中间有腿,由好几节组成。
师:有几条腿呢?它们是怎么分布的呢?
生:有六条腿,身体的左右两侧各有三条腿。
师:这三条腿还是一一对称的呢。那么,蚂蚁身体的最后一个部分有什么特征呢?
生:最后一个部分是圆圆的肚子,上面还有一圈一圈的印痕。
师:对,蚂蚁身体的三个部分,分别是头、胸、腹。蚂蚁有一对触角,猜猜看,这对触角是干什么的呢?
生:探测外界的信息。
生:和同伴交流。
师:你们说得都对。此外,触角还可以用来感知障碍物、寻找配偶等。你们再说说看,在你们第一次画出自己印象中的蚂蚁结构图时,最容易出错的是哪里?
生:我把蚂蚁的腿画错了位置,还多画了蚂蚁的腿。
生:我没有画出蚂蚁的触角。
生:我多画了一节身体。
师:看来我们印象中的蚂蚁与实际观察到的蚂蚁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眼见为实,只有我们观察到的才是科学可信的。
案例2——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
【案例背景】蚯蚓是制造腐殖质的生物之一,蚯蚓的运动方式非常独特,学生通过对蚯蚓的观察可以深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生物与生活环境是匹配的,一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生物的习性。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平时不容易观察到。因此,可以引导学生从细节观察。
【案例描述】
教学环节一: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师:蚯蚓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很神秘的动物,大家有没有见过蚯蚓呢?
生:我在操场上见过。
生:我在马路上见过。
生:我在草坪上见过。
师:那你们一般在什么时候见到蚯蚓呢?
生:在白天。
师:夜晚有人见过蚯蚓吗?
生:夜晚看不到,因为蚯蚓没有眼睛,在黑夜它看不见。
师:你确定蚯蚓没有眼睛吗?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我就是认为它没有。
师:到底它有没有眼睛呢?蚯蚓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培养皿中的蚯蚓。
教学环节二: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
师:你们一般在什么天气情况下见到的蚯蚓比较多?
生:下雨后的路上,经常能见到蚯蚓。
师:看来蚯蚓喜欢雨天出来活动,那么蚯蚓生活在哪里呢?
生:生活在草丛里。
生:生活在土壤里。
师:从哪里可以观察到蚯蚓的居住环境呢?我们一起到花圃里找一找蚯蚓吧!
生:(观察蚯蚓的洞)
师:你们发现蚯蚓爬出土壤的洞有什么特征?
生:圆圆的,大小和蚯蚓的身体粗细差不多。
师:那么土壤里面蚯蚓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观察蚯蚓生活环境图。说说你观察到的蚯蚓生活的环境有什么特征。
生:我看到蚯蚓生活的土壤里有很多弯弯曲曲的洞,蚯蚓生活在里面,不需要阳光。
师:它需要空气和水分吗?
生:需要。它们经常从洞里出来就是为了获得空气和水。
师:其实土壤里面本来就有空气和水,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所以下雨的时候,蚯蚓会出来活动。
教学环节三: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
师:蚯蚓真的不喜欢干燥的环境吗?为了研究蚯蚓是否喜欢干燥的环境,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在一个纸盒里放入干泥土和湿泥土,再将蚯蚓放置在里面。为了不让人为因素干扰蚯蚓的选择,我们将盒子盖上盖子,十分钟以后观察变化。
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我们观察到蚯蚓爬向了潮湿的土壤,说明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案例3——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
【案例背景】蜗牛是小学生经常见到的动物之一,也非常适合用来做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实验素材。小学生由于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很多时候对观察带有主观想象的成分,如何引导学生抛弃自我的非客观认识方式,走向讲究证据的科学方式,对蜗牛生活习性的观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案例描述】
教学环节一: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
师:你们见过蜗牛吧?它是什么样子的呢?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生:蜗牛喜欢生活在花丛中、菜园里,它有一个圆形的壳,两个触角喜欢晃来晃去。
师: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观察,将蜗牛的外形画在记录纸上,越详细越好。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观察。
生:(汇报蜗牛的外形)
教学环节二:探究蜗牛的生活习性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蜗牛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生:蜗牛喜欢吃土豆。
师:你见过蜗牛吃土豆吗?
生:没有,蜗牛生活在地下,土豆上经常有很多洞眼,我猜是蜗牛啃的洞。
师:蜗牛究竟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呢?
生:我们可以让蜗牛去吃一吃这些食物。
师:我们可以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可以先将蜗牛放在圆盘中间,然后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怎样进行观察。
生:可以将不同的食物放在距离蜗牛一样远的地方,分别放上生菜、牛肉、蘑菇、香干。把这些食物和蜗牛都装在一个盒子里,盖上盖子。中间不可以有任何干扰,每隔半个小时去观察一次,多观察几次,看看是不是一样的结果。
师:我们可以现场观察,如果没有结果,我们可以再多观察一会儿。每次观察结束,别忘了做好观察记录哟!
案例评析
上述三个案例虽然都是观察动物,可是观察的侧重点不一样。观察蚂蚁时侧重于观察蚂蚁的外形结构特征。将课堂观察的蚂蚁与其他图片上的蚂蚁进行比照,看看自己的观察结论与其他不同类型的蚂蚁特征是否相符。
观察蚯蚓时侧重于蚯蚓生活环境。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生活环境,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确信蚯蚓真的不喜欢干燥的环境。在证据面前,学生才能信服。
观察蜗牛则侧重于蜗牛的生活习性。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对于学生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猜测,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实验活动替代主观臆断,并且比较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出入,反思自我认识的不足,从而形成一种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求实态度。
教师在动物观察课型的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把握观察的本质,围绕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启迪学生调动自我的认识经验,善于制造观察障碍,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观察习以为常的动物,遵循科学研究的路径,获得更多的科学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