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赖辉东《论语史鉴》2.15学思结合,才能巩固学习!

赖辉东《论语史鉴》2.15学思结合,才能巩固学习!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0-12-12 11:17 被阅读0次

第15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会意字,甲骨文中,“学”就像是双手摆布算筹的样子。金文表示在屋子里教孩子们学算术。“学”原意是学习,效法。后延伸为学问。

    如《韩非子-外储说》:“其身甚修,其学甚博,君何不举之?”“学”还有效法的意思,如“邯郸学步”。传授知识的地方可以简称为“学”,如“学院”,“学府”,“大学”等。

    分门别类,有系统的知识也可以使用“学”字,如“哲学”,“数学”等。

 思:思考。

 则:会意字,金文从鼎,从刀,会刀刻刑法于鼎上之意。“则”的原意是法则,准则。如《尚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

    由准则又延伸为效仿,效法。如《史记-周本记》:“则古公、公季之法”。“则”也引申为规律,如《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则”也可以用作量词,如:寓言三则。“则”也有模范的意思,如:以身作则。

    “则”也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如:闻过则喜。也可以表示转折,如:“今则不然”。也可以表示肯定,如“此则余之罪也”。

 罔:迷惑,迷失,蒙蔽,如:“欺罔”。“罔”也有“无”的意思,如“置若罔闻”。古代也有把“网”写作“罔”的。

 殆:原意为“危险”,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殆”还有“大概”,“几乎”的意思,如:“消失殆尽”。“殆”还可以作为“怠”的通假字,懒惰的意思。这里是被封闭,孤立的意思。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自己。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把自己陷入孤立和封闭状态”。

    “学而思”是继“学而时习之”和“温故知新”之后,孔子对人类的教育思想又一重大贡献。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学习一定要和思考并行。盲目的相信书本或者别人传授的知识,容易被误导,甚至误入歧途。

    学思结合还可以巩固学习,加深理解,甚至还能创新。

    清末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学而不思,不深辩其真意所在,必致迷惘而无所得。思而不学,则事无验证,疑不能解,将危殆不安。故学与思当齐修并进,不能偏废!后人把这章内容提炼成:俯而学,仰而思。

          反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我们都学过中国近代史,痛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但是我们反思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也许会有新的认识。

    为什么会有八国联军侵华呢?其罪魁祸首是谁呢?谁又是事件发生的“导火索”呢?我们来梳理一下:

1, 慈禧仇洋: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迅速崛起,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不肯正视现实,依然闭关锁国,妄自尊大,不图自强。容闳建议并组织的留学生计划也中途搁浅。 

    许多仁人志士为国家的富强献计献策,但都被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原本落后闭塞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大大增强。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政府不但要付出巨额赔款,还承认日本控制朝鲜半岛,并割让辽东半岛。

    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1898年,年轻的光绪帝试图自强,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变法维新,但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依然不识时务,维新运动只持续了100天就被镇压,光绪帝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

    各国同情维新派,协助康有为,梁启超逃离中国,慈禧想废黜光绪帝,因各国反对而不敢付诸行动,令她怀恨在心。加上列强纷纷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增长了慈禧的仇洋情绪。

2, 愚昧无知的义和团:原名叫“义和拳”,为山东省学习武术的团民组织。被同样仇洋的保守派人物、山东巡抚毓贤利用。

    他们滥杀无辜,看到洋人就杀,甚至冲进教堂,恐吓教徒脱离洋教,而且还砍杀无辜的中国教徒,传教士等人。

    后迫于压力,清政府派袁世凯前往山东取缔,团民逃到北京城外各地。

3, 扶清灭洋:胸无点墨,无能又无知的慈禧竟然听信毓贤之言,相信义和团能“刀枪不入”,“枪炮不伤”。

    慈禧派军机大臣刚毅前往涿州视察,同样无知的刚毅竟然向慈禧奏称:“天降义和团,以灭洋人。”于是,在慈禧的授意之下,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进入北京城内“勤皇”。

    团民沿途到处滥杀洋人,甚至连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都不放过。还纵火焚烧教堂,使馆,拆电线,毁铁路,攻租界。各国公使要求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

4, 清政府默许义和团作乱: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迅速发展,外国列强多次敦促清政府予以镇压,都未得到回应。 

    1900年1月27日,英法美德意等国联合照会清政府,再次要求取缔义和团。2月1日,山东高密群众围攻德国铁路公司,相持数日,德军扬言要以武力镇压。

    3月13日,列强们在渤海举行海军示威。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会清政府,限两月剿灭义和团,否则派水陆各军驰入直鲁两省,代为剿平。

5, 义和团迅速壮大:1900年5月,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加入义和团,义和团迅速壮大,英美法德等列强便开始策划出兵平乱,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示威。

    5月28日,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大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等八国在各国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6, 清政府向各国宣战:1900年6月中旬,侵华联军在沙俄海军将领的指挥下,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军的坚决抵抗,击沉敌舰6艘,击毙敌军200余人,守将罗荣光(天津总兵,湖南吉首人)战死,大沽口失守。

    联军长驱直入,闯入天津城及外围发动猛攻,董福祥(清末将领,甘肃环县人)率义和团死守天津,被称为最后的传统名将——聂士成(安徽合肥人)战死。7月14日天津失陷。

7, 北京失陷:8月4日,联军两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十天后,北京失陷,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惶出逃,义和团被迫退出北京。

    慈禧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代表,发布彻底铲除义和团的命令,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就这样被扼杀了。

反思:

1, 在和列强的较量中,清政府明显处于劣势,但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还妄自尊大,不图自强,愚昧无知,利用义和团的爱国热情,草菅人命,借刀杀人。最终把全国人民拖进战争以及巨额赔偿的深渊之中。

2, 义和团不用正常途径去抵制洋人,却做出极端行为,违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漠视国际法则,清政府不但不予制止,还给予默许,支持,

3, 列强再三警告清政府停止义和团的野蛮行径,清政府置若罔闻,列强们只好派兵前来解救他们的同胞,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是正义的。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们的同胞在国外遭人无辜杀害,我们的国家和政府能坐视不管吗?

4, 清军加上义和团共20万兵力,却打不过区区两万人的联军,可见清军战斗力之差,老百姓还帮助联军提供饮水,食物,可见清政府已经尽失民心。

    如此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百姓眼中就是敌人。

    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导致义和团的消灭,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死伤无数,迫使慈禧挟持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最终清政府和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赔付4.5亿两白银(全国4.5亿人口,人均一两),并丧失多项主权。

    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独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空前低落,汉族权臣势力渐强,仁人志士们对满清的态度从期望到失望,从拥护到反对,从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八国联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利益而引发的日俄战争。也为日本进一步侵占东北三省乃至全面侵华做好了铺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2.15学思结合,才能巩固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ss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