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不是常常这样说话:
比如看到自己的小孩放学回家没有做作业,而是开始玩起来,你脱口而出:“你怎么老是这么贪玩不上进呢?难怪你考试考不好!”
看到自己先生在家吃完饭就开始玩游戏,你又开始埋怨:“你能不能不要这么懒,除了打游戏还能干点人事吗?“
在公司里,批评下属:”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你是不是猪啊?“
埋怨他人:“我真是服了你,傻子都比你强!”
这些话听着是不是很耳熟?
我们在日常沟通中,往往带着强烈的主观评论色彩。往往那些具有负面性的评判,一旦说出口,就开始对沟通对象造成伤害。很多沟通中的矛盾、冲突、误解往往都是由此而来:
我们在生活里,听到的这种话实在是太多了,这些话带着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听到这些话的人,内心里都被深深地伤害。
尤其是小孩,甚至会在记忆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产生自卑心理,从而让这个评价跟随自己一生的时间,无法摆脱。
类似这种话,都是具有暴力特征的沟通方式。
马歇尔卢森堡教授在他的著作《非暴力沟通》中,归纳出暴力沟通的四个特征——4D沟通。
大家可以对照看看,自己平常生活中有没有4D沟通方式的特征。
1、Diagnosis,过分诊断。
我们经常会从自己的道德立场角度或者个人主观臆测出发,去过分地诊断和评价他人地动机,为他人贴标签,而并不会全面地分析和考虑他人的实际情况。
比如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东北人的一个笑话:“瞅啥瞅?“,“瞅你咋地?”,然后被瞅的人把瞅人的人一顿胖揍。
这是极端的过分诊断,只是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完全没有恶意、可能还带些欣赏的目光,但是被瞅的人就过分敏感了,他觉得那个人不怀好意,在嘲笑他或者对他有什么戒备心态,然后结局一发不可收拾。
2、Denial,否认、否定。
类似于推卸责任,蛮不讲理,拒不认账的沟通方式。
沟通中遇到问题,就会说:“怎么可能?”、“不会吧?”、“不至于!”,“我做的非常完美,一定是你的问题”……
这种否定性语言,就像一堵墙一样,瞬间就堵住了双方后续交流的通道。
另一种否定式的沟通,当朋友难过或者着急的时候,我们总是说不要难过、不要着急了,别想的太糟糕,实际上这种话一点意义也没有,并没有舒缓对方的情绪,解决对方的问题。
3、Demand 命令,说教,威胁。
当我们觉得对方不能乖乖听从我们的建议去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会说一些命令式或者威胁式的话。
这种话一说出来,如果对方再不顺从,下一步大概就要开始暴怒或者动手了。
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写妈妈带孩子到迪士尼乐园去玩,结果孩子因为没有满足某个要求而吵闹不休,妈妈温柔地对孩子说:“宝贝,我们现在是在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不要让我扇你。“
说话的时候温柔无比,但实际上充满了暴力和威胁。
这跟家长惯常用的”一二三“命令法,没有什么区别,孩子因为感到恐惧和害怕而乖乖顺从,但实际上,孩子的心理因此慢慢长出了逆反的情绪。
另外还有一种叫做情感勒索,你不来看我,我就死给你看。如果你今天走出这扇门,那你就要负所有的责任。
4、Deserve 应该怎样怎样。
有时候我们往往会自以为是地告诉别人,你应该怎么样做是对的,尤其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总是把孩子当成我们的专属物品,觉得我们需要告诉他应该如何做事,忘记了如何平等地跟孩子进行沟通。“你应该好好上学、好好读书,应该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应该如何如何……
孩子听到了太多“应该如何”的话,最后变成了一个乖乖女或者妈宝男,失去了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
对于自己的另一半,往往也会说一些类似的话,你身为男人,应该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应该对自己的妻子更体贴,应该记住我们的结婚纪念日等等……
作为一个平等的、成熟的人,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是正确的吗?需要你来教导吗?而且你的教导,他真的会用心听进去吗?
在沟通中,我们常常用自己的主观判断代替了客观事实,让自己的冲动和情绪掩盖了自己的期望和需求,从而产生了暴力沟通。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们需要学会不带评判地去观察,像一架摄像机一样客观地记录客观事实,学会冷静、理智地处理自己地情绪,站在对方角度为他人思考问题,理智地沟通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自己糟糕的冲动情绪、暴力语言,去伤害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92911/14afa6ef786ec23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