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去图书馆。
前年去过一次浦东图书馆,老花着眼睛东游西逛,穿行在层层叠叠的书架间,一本书没看不说,弄得整整一天心情都不大好。何以故?我知道了什么叫书山,什么叫学海,而余生所剩无几,再怎么勤奋也爬不到山顶,再怎么努力也只有望洋兴叹。
偏偏爱看书。听不得别人说哪本书值得一看,尤其见不得经典。边读,边不断地将“新书”加入书架,一来二去,自己也整出来一个图书馆。常常是读完一本,预备读下一本时颇费踌躇,好像每一本尚未开卷的书都应该立刻读,结果反而不知道该读哪一本。今天东翻西翻,翻到了冯唐的《了不起》。按惯例,以最快的速度先看序。
《了不起》是冯唐成事心法的续篇,讲管理的。冯唐说,这本书精讲了三大类五十本经典书籍,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一类是文学经典,文学是人学中的人学,管理中绝大多数核心问题都涉及人性问题。一类是历史经典,历史是大尺度时间维度上的兴衰规律,从历史学管理,尝试摆脱兴衰的轮回。一类是生活美学经典,生命不只是工作,还有生活。阳光之下,力战者未必能胜,快跑者未必能先达。如果只知道工作,完全不知道生活,在成事能力上还是有缺陷的。一味逐鹿中原,未必能得中原。
冯唐的说法我完全赞同。不懂人性的管理者管不好人,读文学可以弥补短板。不懂历史的人,则极有可能在前人摔倒的地方反复摔倒。不懂生活美学更惨,因为不会生活的人所拥有的一切财富可以说毫无意义。
序章有一则点评,似乎更耐人寻味。
哲学使人傲慢,文学使人轻浮,历史使人狭隘,而如果结合起来,历史的务实和残酷会把沉迷于思辨和自我催眠的哲学状态拉回现实,文学是一切的记录工具,也是把人从两个极端往回拉的平衡器。
螺旋上升的社会,一旦在高速上升期走到了下坡路,自我更容易被现实所摧毁,如何利用好各种工具,用自己满意的方式去挥霍余生,是文明时代的难题。不足百年的生命,做任何事情都是浪费,如何去浪费才是最大的问题。
哲学是聪明学,聪明人容易傲慢,瞧不起蠢人,这个说法有道理。文学使人轻浮,不知道依据是什么。在我看来,文人的毛病多半是清高或者假清高,再就是夸夸其谈,再再就是自以为是,看不起“不如自己”的文人。历史使人狭隘,这个我不太明白。一个人有了历史的大视野,心胸不是应该更宽广吗?一时想不明白的道理我不会去纠结,不想就是了。真正引起注意的是第二段文字,尤其是那句显得十分消极的话:
用自己满意的方式去挥霍余生。
“挥霍”通常是贬义。生命,哪怕是余生,怎么可以挥霍?
挥霍似乎还不够,还得加上浪费。
不足百年的生命,做任何事情都是浪费,如何去浪费才是最大的问题。
理由嘛,好像很充足,人这一辈子,做任何事情,无非为了生存,为了努力地活着。就算你活了一百年,而且挣下一份偌大的家业,到头来还是得一命呜呼,所有的努力都是一场空。
这,不是典型的虚无主义吗?
非也。请注意这段话的前提:螺旋上升的社会,一旦在高速上升期走到了下坡路,自我更容易被现实所摧毁。
社会不可能一直高速发展,有高潮就有低谷,有快就有慢。面对疫情,面对阶层相对固化,面对就业困难,适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并进一步调整好心态,同时学会“挥霍”余生。这里的“挥霍”已经不再带有丝毫贬意,而是指向了审美,是把拼命赚钱的活着变成具有美学意义的生活。
忽然想到了儿童。他们吃了睡,醒了玩,守着一窝蚂蚁就可以津津有味地看半天。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用,但就是有趣,就是好玩。他们的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他们最善于挥霍时间。
对每一个活着的生命来说,无论年龄大小,剩余的时间都是余生。余生可贵,何必为他人,为子女,为房子车子票子终身劳碌,在衣食无虞的前提下,浪费点时间,做一点无“意义”的事,只要开心就行。学会挥霍余生,说到底就是活得更加自我,永葆一颗不被物欲束缚的、自由不羁的童心。
看着书架上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一点也不着急了。我既非专家,也不是学者,不靠这个吃饭,阅读跟打麻将斗地主一样,都是休闲。
对于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用满意的方式挥霍余生,其实非常简单:
无论是读书写作还是干别的,好玩就玩,不好玩就不玩。辛苦劳碌了一辈子,怕什么浪费时间。
2022年9月18日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