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我去太原火车南站附近参加拆书活动,从城市的最北边跑到最南边,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以前参加活动总觉得累,现在参加活动更多的是,活动前的期待,活动中的快乐,活动后的收获。
活动中,有一位小伙伴叫小珊,最近很苦恼,她学了NLP、整理术这些课程,也看了很多这些方面的书,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周围的朋友、同事知道她这方面的特长,问她有没有公众号,有没有写的文章?他们想看一下。
可是,小珊不会写文章,所以,每次她只能尴尬地回答,没有。
这件事成了她心里的一个痛,她很想学会写作,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和大家分享。
学了那么多课程,看了那么多书,却依然写不出一篇文章,怎么破?
我从2015年开始写作,写过行业评论,写过干货文、书评,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自己学到的东西,看过的书,更好地转化为文章,也就是各种输入转化为写作的效率问题。
关于写作,比较通用的一个公式是“输入+思考=写作”,没有输入,没有思考,肯定无从谈写出东西了。有了输入(比如新闻、书籍、事情),不同人不同的思考,写出来的东西也千差万别。比如最近《都挺好》的原生家庭、关系处理等各种角度的文章。
可是,这个公式里扩大了输入的范围,却也用“等号”忽略了很多东西,比如,输入的质量问题。
如果你连书都没看过,怎么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这个公式忽略的最重要的就是,输入中最重要的方式“书籍”。
追热点、看新闻,你会越来越累,那些都是信息,信息轰炸的感觉不好受,另外会让“思考”宕机,因为你总会看到你想看到的。
从工作中、为人处世中去学习,虽然很快,但标准不清楚,你遇到的人决定了你的格局和层次。遇到投机耍滑的人,可能你就学会了这些,遇到了愿意倾囊相授的师父,或许你也就变成了下一个令人尊敬的师父。
经典书籍带来的不仅是前人的智慧,更是经过时间筛选出来的被读者所验证和喜欢的文字。
所以,书籍是贯穿“输入+思考=写作”这个公式的关键。
那怎么样读书,才能更好地写作呢?
在日本作家斋藤孝所著的《写作全技术》一书中提到了如何将读和写连接起来,发挥最大的效果。
1.写作的根本,在于阅读能力。读过一千本书,才能勉强写出一本书来。
2.先说后写,减轻一开始就写的压力。
3.掌握关系到产出的阅读方法。
4.掌握以写作为目的的读书技巧。
5.更有效率地阅读。
写作的根本在于阅读能力,读书的质量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写作的质量。
先说后写,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写作的难度。只要你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
第三步,掌握关系到产出的阅读方法。主要指的是,一是要以写出一篇文章为目的来阅读,这个章节讲了什么,怎么讲的,你觉得对吗?二是,要及时记录一些比较好的句子和观点,以便引用。
第四步,掌握以写作为目的的读书技巧。一是以写为目的,二是练习笔记法。正如作者所说
读书是用来获得信息的投入行为。但要意识到,读书不单是为了获取知识,还要将获得信息再输出。
笔记法,作者提到了可以用红色来表示重要的部分,蓝色来表示次要的部分,绿色来表示感兴趣的部分。这个和成甲老师提到的笔记法有些相像,如果你实在没有三色笔,可以用黑笔和红笔就好,也可以用荧光笔。重要的是自己的分类和再次利用,而不是画完了笔记,之后再也不看了。
第五步,更有效率地阅读,指的是,要限时阅读,一是你的时间有限,二是提升紧迫性,三是你要为写作留出更多的时间。还有一点就是,要重点读,对自己有用的要先读,从目录中去找关键内容。
比如活动中的小珊,要想写出一篇文章,怎么办呢?
首先,小珊阅读过一些NLP、整理类的书籍,问自己,如果想写一点东西,最想写什么内容?
其次,翻开书,在这些书籍中找到和你想写的有关的内容,做好笔记,标注引发你共鸣的语句。
然后,自己尝试着用说的方式,把这些内容说给别人听,为什么这这么整理东西好,该怎么整理。
最后,整理自己说的话成一篇文章,加上一些作者的原话。
这样,一篇文章让自己心动的文章就出来了,如果里面有一些方法,那对读者也是非常有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