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询中,常常遇到受害者模式的来访者。他们持续地觉得外界总是在伤害自己,外部的世界被他们投射为“施害者”。而在“被迫害”的过程中,他们是无法作出任何反应的,只能被动接受。
受害者模式也叫弱者模式,这种模式的最核心特点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事情和任何人面前,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和弱者。
受害者模式看上去很蠢,甚至完全就是自虐,那为什么有些人还跟成瘾一样,非要逼迫自己过上这样的生活呢?
这样的模式显然是不愉快的,可是既然被固着下来了,那就一定是从这里获得了某种“好处”,心理学上,把这个过程叫做“继发性获益”。也就是说,被我们固着下来的模式,都是对我们个体有益处的。
如果一个人让自己处于受害者的模式里,Ta就完全不需要为自己的成长和命运负责了。在受害者模式的归因体系里,一切的问题都是别人导致的,与自己无关。
“我是无辜的,都是他不好”、“一切对我是不公的”是这类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当一个人执着于外界或别人的错误时,其实他在幻想外界或别人改正,为他的不如意负责,而不是自己为自己负责。
受害者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自己可以躲避在这个模式的背后,心安理得地不成长、不进步、不负责。
躲避在受害者模式的背后,一个人就无需直面自我、挑战自我了。受害者模式的人使用的防御机制跟“否认”很相似,就是否认自己要为很多事情负责。
通过这种防御,个体借以维持自己虚假的自恋———我是个受害者,我永远没有错。
所以一个受害者并不是什么都获得不了,他至少在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是的,“我没有错”是种心理上强大的优越感,有了这种优越感,有钱算什么,吃苦算什么,缺爱算什么,受穷算什么,升值加薪更是不值一提。
处于受害者模式的人经常容易获得别人的同情,关注、安慰,甚至遇到愿意无条件帮助自己的人,以至于“喜欢当弱者,换取可怜”不知不觉就成了一些人获取关注和爱的途径。
另外这些人,还可以趁机摆脱掉一些本该具有的潜在的竞争:“他已经这样子了,我总要让着他一些吧。我怎么好意思跟他竞争。”
在心理咨询中,当一个人深陷于“受害者模式”的思维里时,他就很难有疗愈的可能,因为——当一个人处于受害者模式里的时候,他就自动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无力、无助、被动、只能承受的角色里,而看不到自己有力、强大的一面。
在应对生活的难题时,逃避或者找替罪羊,不过是不想长大、还幻想父母会为我们的人生负责的表现。
毕竟,成长,进步,负责这些都很有挑战性,让我们离开我们的心理舒适区,直面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还要承受大量的风险。
一个人持续地认为自己弱小,就会陷入无力,持续地认为别人有问题,自己是受害的一方,就看不到自己可以行动的动力。一个没有动力的人,你指望他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
任何一种心理模式都能给人带来好处,即便是不够良好的模式,也会有一些潜在的好处。
如果看不到这些好处,不承认自己享受了这些好处,并且没有毅力和坚定的要跟这些所谓的好处说再见的心,就很难摆脱掉原来模式的制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