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y 13
对话,在教师工作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教师的人际关系网中,最重要的就是与学生交往,也因此如何对话,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然而,教师的角色,也暗含了某种由传统文化所承袭下来的隐性的权威感,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也不由自主地扮演说教的角色,学生被迫听教,从而变成了假对话。而这种说教感,在教师日常的交流中,也会不经意流露出来。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尤其重视对话的意义。他认为对话不仅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的改革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过程中。而更重要的是,佐藤学认为,要真正建立对话,必须基于倾听的文化。只有足够的、充分的倾听,才有可能带来实质的对话,从而营造润泽的教室,变革的课堂。
佐藤学对对话的论述,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也让我想起了暑期家庭的一次对话的经历。
一、他为何一言不发?
9月我将带一个六年级起始年级(上海的初中从六年级开始算),因此我在暑假安排了全班41名同学的完全家访。41个孩子个性缤纷,背景不一,令我对新班级的构建充满了期待,然而我也从家访过程中发觉一些家庭教育问题的端倪,其中小瑞的家庭经历,让我仍隐痛在心。
小瑞来自二胎家庭。在我进行家访的最初十分钟,小瑞始终坐在一个小板凳上,紧紧地抱着膝盖,充满了戒备并且除了点头摇头,几乎一言不发。我很快意识到家庭氛围对小瑞的压迫感。经过了解,原来父母在三年级开始,生怕孩子学业落后,给他安排了大剂量的课外辅导,为了小升初,甚至也中止了他所喜欢的跆拳道,而在家里的书桌堆起了累累的教辅练习。
小瑞的自由几乎被这些大山压榨殆尽。更可怕的是,父母的高压期望,使得小瑞像执行程序的机器一样,学业成绩起伏的他没有得到认可,更难以获得来自父母的体贴和理解,小瑞和父母的心理渐行渐远。
他逐渐把心门关上。
二、我从对话中了解什么?
在意识到这种问题的当下,我撕下一张白纸,分别写下:学校,家,天空三个词,让小瑞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写词语联想,想以此探询他的心理状态。在空当中与父母对话中,妈妈因为孩子的叛逆泪崩,父亲也充满了无力感。他们始终不明白,为了孩子的学业操碎了心,为何孩子如此“薄情”?在言语中,父母谈及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却几乎不涉及对孩子的心理的丝毫换位思考。
在拿到孩子的词语联想后,验证了我的猜想。在“学校”一词联想中,大量充斥了“教室、作业、考试”等等狭隘了、受限的、压抑的外物类的词,而在“家”一栏,竟然只有“妹妹、作业、练习”这样的词,没有任何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其它情感类的联想,可见孩子在家中的压抑如何深重!而在“天空”一栏,意外地出现了“大气层”等地球科学类的词汇,表明孩子的阅读和知识面很广。
虽然目前的情况积重难返,但我认为和孩子的对话迫在眉睫,因此借着去参观孩子的书房的机会,和孩子单独聊天。为了放松氛围,和孩子聊了他最喜欢的书,没想到他拿出了一本学术著作《中国史纲》。书成了打开师生交流阀门的通道,通过交流,我敏锐地发现小瑞比同龄人相比更加成熟的眼界和思维,也因此赠给了他我的笔记本,鼓励他把自己的感受书写下来,压抑的、自由的,真正属于小瑞思维天地中的那些想法。
这一次对话,不仅初步了解了小瑞心理根源,也初步建立了信任,这也后续的班级管理和个性化教育方案收集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三、在对话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在家访中,像小瑞这样的家庭关系,是将来班主任管理中的潜在关注重点,因为它若不及时调整,很可能更加失控,甚至引爆家庭。
而打破藩篱,与这样的孩子对话,十分不易。
也许正是由于重视倾听的价值,所以在发现小瑞的沉默和防备,我明白最重要的是激发小瑞想要表达和抒发的欲望。在长期的压抑的环境中,被剥夺话语权的小瑞很可能习惯沉默,但是这种沉默掩盖了问题的根源。
作为“外来者”,我对小瑞家庭环境和教养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但是,作为倾听者,给予学生充分的友善、关心,是融化心理坚冰的最有力武器。也许恰恰是感受到我放下了成人的权威感,真诚地给予信任和帮助,小瑞才可能慢慢吐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作为教师,始终执着于权威感,端着架子去说教,又会激化多少个沉默不语的坚冰一般的小瑞呢?
教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倾听者、协助者,这种角色,在对话中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和价值。在新的时代和教育形势下,这样的角色,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建设尤为重要。如果不是如此,对话就失去了其的意义,而变成无人欣赏的独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