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021.8.9
研习营宜黄美景人的情感表达是人之常情,人活在常情之中,才能体会反复之中的那份生机与乐趣。
首先,这一部分不该被否定,反而需要我们用那份真诚活出来,面对生活,也面对人事物,如实面对便是这份情感的如常表达,开心就大笑一下,伤心就伤感一番,未尝不可的。回想自己,很多时候愿意选择隐忍。隐忍未尝不可,但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习惯了麻木。麻木是什么?麻木是对自己的一份冷漠,一个不会观照自己的人,自然无暇对待他人,自然没有了那份心量面对生活的纷繁。由此而论,真实,甚且如实地面对自己与外界互动的那份情感的流动,恰是生活活出来的真实。
绘画的意义在于表达如何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呢?
真诚,如实而已。如实而流露,谓之“情感”,一旦黏着、耽溺,就走入了“情绪”之中了。回想一下,跌倒摔疼而大哭的孩子,这是情感的流露。但不疼了,甚至眼泪还在孩子脸庞时,也能破涕为笑。这便是如实的情感表达。学习“发而皆中节”,最好的榜样便是孩子了。而我们成人愿意将情感渲染成情绪,耽溺其中,伤人更伤己。
一件小小的事情,往往牵连起曾经的情绪体验,一时间所有的情绪扑面而来,一旦开心就容易深陷其中不愿离去,一旦伤心就一蹶不振了。其实事情本身是客观的,我们的情绪却是自身的一种自我演绎。这样的一种演绎可以归结为曾经的隐忍,隐忍到了一定程度便是“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发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是隐忍,是自然流露。如此便是生命的真实,是开心的笑,也是无所顾忌的哭。情感有了流露的出口,流淌而出的是生命的涓涓细流,跌宕都如实,也都是绚烂的展现,哭就是了,笑亦可以。当用如此的心态面对自己时,也便收获了心量,是面对世间一切的从容与接纳。如此,情感流淌,亦是真实。情绪不再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发泄。
再记:
想起了几年前读过的《日日是好日》这本书,虽然是日本作家所写,传递的却是东方的生活哲学。日日如何能是好日?这里的“好”并非常规观念里的“好”,却是如实之意。主人公跟随老师学习茶道,一开始并不认同,叫苦连天,可是忽然有一天她清楚觉知到春秋不同季节,倒入壶中水的声音竟如此不同时,她的世界仿佛重新注入了活力。那是打开的被封存的人之觉知,每日在反复中,看似节奏的重复,却在节奏韵律之下有着更精妙的趣味,我们得回到生活本身的当下去觉察观照。
还有刚刚读完的冈洁的《春夜十话》让我感受到了相似的体验,文中翻译的“情绪”,我更愿意理解成“心境”二字。当代的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教育都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极端,其实生命最需要的是一份觉知的空间。书中一句话让我感动,他说:人应该活在草原上,而非夹缝里。是呀,太多时候我们把生命逼到了夹缝却不自知,又何必把孩童也安放到如此境地呢?
传统智慧迫切需要回归,这种回归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却是每个人回归对自我生命那微妙情绪的观照里,给生命与生活留出空间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