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叶子说,她看过心理医生,但没啥效果,于是有了疑问:是医生不够好,还是心病只有心药医?
我说,那个医生催眠不了你,这是他的问题。
找朋友倾诉,朋友能理解我们的烦恼与困惑,但通常给不了建设性的意见。找比我们厉害的人问道,人家一开口,我们就信了。为啥?比我们厉害就证明能量场比我们强,强对弱,心理上有优势;另外,人家的阅历、经验比我们丰富,我们遇到的难题人家也许经历过也许没经历过,但肯定见过类似的,所以能够对症下药。
兮兮问,现在去学心理学还来得及吗?
有点急于求成了,任何技能的培养都非朝夕之功。栽树最佳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心理学,关键的地方不是学,而是历练下的思考和悟。古时候的高僧,在得道之前都得到世间走一遭,不走,就无法理解世人的形形色色。不能理解别人,如何去点化?
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说要海纳百川,至少要能够接受世俗各种各样的观点,别人愿意找你倾诉,愿意相信你开的药方。
心理学的大市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做好两点。
一、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可以是集多家之长,然后成一家之言。
二、要有强大的输出能力,要会写,能写。
如同减肥一样,没有理论系统支撑的人是减不了肥的,结果是减、肥。获得理论体系你可以去当学院派,校园里的学习大家都经历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以做江湖派,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会写就太重要了,这年头影响力大的都是会写雄辩的主。方舟子、武志红都是极会写的人。方舟子的文章重事实,逻辑严密,影响了一大批高度理性的知识分子,没有哪个大V的粉丝质量能比得过方舟子,数量也没几个能赶上。
过去十年,民间对心理学的了解除了成功学、灵修、鸡汤,就是武志红。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武志红的幸运,他给了底层人民心理学上的启萌。他赖以成名的理论体系以客体关系理论为主,其理论延伸却是基于个人经验,没有实证,他也不想实证。他的文章属于弗洛伊德看了会流泪,温尼科特看了会沉默。什么意思呢?对于普通人,没接触过心理学,观念较单一的人看他的分析,我草,太牛逼了,深入人心,原来这些问题都是有根源的,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的确是这样。而有一定基础的人,一看就觉得味不对,具体的人要具体分析。常量无法改变如出生、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但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的变量,这些就被忽略了。心理学要引导人走向健康、积极,而武志红我行我素,走向狭隘了。武志红的粉丝也是超级多,他们喜欢旗帜鲜明、是非对错一目了然。
有人这样评价武志红:
敬重他的为人,理解他的缺陷,欣赏他的贡献,也批判他的不足。这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
写作是个习惯。写作不是因为灵感,而是苦中作乐。
有朋友说,现在写作的人太多了,这是客观事实,说明这个市场大。同时你认为人多的时候,潜意识里你是把这么多的人都当成了竞争对手,你的竞争和他们在同一个维度,咋争的过?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写几个礼拜,几个月的人不计其数,但写一年,三年,五年的人就少了,能写十年的人凤毛麟角。
大多数人对抗不了时间的长度,总想种稻谷,而不想种树木。
稻子是当年种,当年收割。
树木是当年种,十年成材。
和心理学、减肥一样,写作也需要理论系统的支撑,你写作的意愿和对写作的认识形成了基因,在你写作的那一刻就播下了种子。种子千差万别,你种了稻子,就只能收获大米,你种了树苗,才可能收获大树。现实中人们总是喜欢高估自己而低估时间的力量,所以种稻子的多而种树木的少。而写作对应的恰恰是时间的复利,它是阅历、输入以及读者合力后的薄发。本来是树苗,你却当成稻子来种,很可能颗粒无收。
在某个领域写十年,你就是这个领域的高手。写三十年,你就是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