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青年从不care什么前浪后浪

作者: 皮卡弟弟 | 来源:发表于2020-05-04 14:00 被阅读0次

今天是5.4青年节,祝青年人节日快乐。

与此同时,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B站的广告片《后浪》,在这个视频中,有我最喜欢的中国演员之一,何冰老师,带着真诚而铿锵有力的口吻对青年人的一次演讲。有很多激励的言语,也有很多来自同辈人的感悟,整个演讲给人一种传承感。

话不多说,先上视频。


《后浪》| B站献给新一代的演讲_腾讯视频

看完了视频的你是什么感觉?

感动?

激情澎湃?

赞许地点点头?

先等等。

根据朋友圈调研以及各大公众号推文方向总结,据说观看最多,分享最多,点赞最多的是60后、70后、80后、喜欢正能量的90后以及许多媒体,他们的评语大多是非常正面积极的,觉得它很正能量,为了宣扬这股正能量,大家都在踊跃地转发。

朋友圈里第一时间分享正能量的朋友们

很多媒体也指出,似乎《后浪》并非年轻人语境,更多是针对中年人的鸡汤。演讲者的本意,是驳斥那种“一代不如一代”的陋见,认为这代年轻人生逢盛世,且拥有了选择自由,他们“心里有火,眼里有光”,这令人羡慕也让人满怀感激,引发一代人的感慨。

但朋友圈刷着刷着,你也会看到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些令人惊讶。

请各位往下阅读...

来自微博的,针对视频的网友评论 来自我朋友圈的,网友截图 同为朋友圈截图

除了上面这些单纯不喜欢的,也有一些稍加思考,做认真点评的,这些人里面不乏80后,70后,60后,的长辈。

很多媒体

于是乎,如你所见,这个视频正在面对两极化的风评。

说它好的,夸它正能量,看好年轻人,很多人也以片中文案作为转发语,比如“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但说它不好的,那就众说纷纭了,有说做作的,有说它是一种说教姿态的,也有根本不关心的。

但整体来说,我发现很多年青一代在面对《后浪》这比较用心的正能量视频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却很冷静,很多人甚至直接表达不喜欢。

你感到奇怪吗?

对这个视频感到正能量,因为喜欢正能量而转发当然不奇怪,正常人都感受得到。

奇怪的地方是,有那么多人会对正能量挑刺这个事情,这有点奇怪。

本来一个好好的,正能量视频,特别请来国民级演员为你做一段演讲,我这视频不是在夸你年轻人吗,不是在鼓励你们吗,你们怎么还不买账呢?

怎么还有这么唱反调,让你保持冷静的论调,而且还不少呢?

到底是年轻人太理性,要求太高,太傲娇?

还是他们依旧丧,佛系心态,对正能量主旋律产生抵触呢?

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说说我的感受:

我一开始也觉得挺燃的,很正能量。何冰老师很真诚,很正能量,视频里提到这个时代我们拥有的一切也确实令人感慨激昂。

然后我看朋友圈,好多人开始转发,好多人,同龄人,长辈,客户,微商都在转发,一瞬间全中国开始转发这个视频,加上又是青年节,然后整个国家瞬间正能量爆棚。

于是,拐点在此诞生。

从个人个性表达角度来看,一看到很多人参与的事情,我们就习惯避开锋芒,想说点不一样的。

当所有人都在转发《后浪》的时候,傲娇的年轻人/人会自主地选择不转发or转发+挑一句刺。

不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自己显得不一样,这种需求是藏在人心里的,一个人想表达自我的时候,那是一种天性,而傲娇的年轻人选择对主流批判,同样是天性。何况这是被压抑了几千年的天性。

于是,很多长辈不理解的是,当年他们以为的反叛,如今却成了年轻人的主流保守,年轻人是不是太前卫了,我这么夸你你都不满足?还要挑刺?

当然,你说如今年轻人是不是太矫情,太挑剔,太傲娇了?我觉得也是有的。

人家辛辛苦苦拍一个视频短片给你们年轻后辈打打鸡血,你这鸡蛋里挑骨头也有点过了。很多人真的也是为了挑刺而挑刺,就是为了让自己显得不一样,对此也不好说。

《后浪》这个视频已经算亲民(亲年轻人),算热血了,也确确实实引起了转发,无论是表达喜欢的还是表达有瑕疵的人,他们都亲手转发,所以,这个视频本身是成功的。

但如你所见,它就是没有办法获得所有人好评。

因为我们的生活需要的不只是一碗鸡汤了,如今人们考虑的,思索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如今拉开了生活大幕,面对透明真实的一切,中国人还未习惯这样一个语境。

与此同时,在商业的推动下,人们的自我需求从生存,小康,慢慢到了个性化,自我实现,于是乎哪怕是对一个视频的态度,人们也竭尽全力地渴望和别人不一样。

从客观环境来考虑,对于如今这个安全感不足,阶级逐渐固化的中国来说,真正的正能量是能解决问题,这才是正能量。

如今的大环境内有经济压力,外有疫情阴霾,热血的效果恐难持续一周。

在此,转发一段齐鲁晚报的文章节选:

前两天,武汉大学一位大四学生给高晓松“写信”,表达了很大的困惑: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工作还没着落,还有资格谈诗和远方吗?

 面对这样的年轻人,你说他一切都是完美的,他拥有的就是最好的,那就是一种伪善了。 

“你们都是对的”,并不是一个“前浪”面对“后浪”理想的态度。

鲁迅有一个“黑暗的闸门”的比喻,他认为老一辈应该用肩膀扛住“黑暗的闸门”,放年轻人一条生路。这个比喻,更触动人心的是对自身的看法。老一代有局限,但是也要努力,才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好条件。

面对年轻人,人们都会礼貌地说一句“世界是你们的”,他们隐藏了后半句,“等你们老的时候”。这个世界,大体上制定规则的是中老年人,而年轻人则要有不满,奋力打破一些规则,这样社会才能进步。中老年人不但在社会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甚至通过美容、健身,也在悄悄偷走属于年轻人的“外观靓丽”的专利。年轻人面临的压力,不是更少,而是更多了。

中年人不需要装作向年轻人学习,也不需要教他们做人,只需要各自努力,去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这才是对“后浪”最好的态度。大家一起奔涌吧,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都思考一下“何为青年”。

当然,《后浪》所满足的是人们底层的基础需求之一,那就是达到情绪共鸣,信息统一。

靠一个视频达到这一层其实也很不容易,中国10几亿人口大家的文化生活习惯都很不一样,能做到全网转发还是很厉害的。

我们从未像这一个时代这样,接受那么多维度,层次的信息量,从未像现在这样,所有的知识,玩乐,人脉,机会像超市里的货物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也从未见过那么多是非善恶混杂一团的社会环境,未见过那么多经济的,教育的,医疗的各种大环境变动。

因此,生活变得更丰富了,也更有挑战了,要在这样的时代里擦亮双目,看清一切,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和实践。而要度过这样的时代,无论对“前浪”还是“后浪”来说,都不是易事,也不是靠一句鸡汤就轻松跨过了。

这也是为什么《后浪》里的能量不仅激不起冷静的年轻人的情绪,也抓不住经验丰富的中年人的注意力。

因为我们的关注点更具体了,我们的思维更敏捷了,我们的工具更多了。

因此,我们更挑剔了。

在浪里游泳的人都懂一个道理,海洋上的浪与浪,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起,它们从未停歇,它们是自然规律。

真正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敢于冲浪的人,逆流而上,乘风破浪。站上一浪又一浪的高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青年从不care什么前浪后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ue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