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犯错时,当你得到晋升时,当你看到孩子不及格的试卷,当你听到别人的批评,你会如何对自己说话?你留意过那些头脑中的声音吗?它们是和蔼的还是严厉的,是放松的安抚还是充满压力的恐吓?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说,这世上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面对无法掌控的外界考验,我们能做的只有辨别不自知的糟糕习惯,通过反复练习,建立新的反应模式,止住坏心情的恶性循环。
负面情绪整理手册《如何停止不开心》,针对自我批评、孤僻、麻木机制、与他人比较、冒充者综合症、取悦别人、完美主义、过度控制、灾难化思维、假装坚强、指责、过度成就等十四种常见的自毁行为模式,提出了直接、具体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作者安德烈娅·欧文曾在2007年陷入人生低谷,失恋、失业、无家可归,还怀孕了。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同情让她深深羞愧和自责。在重整生活的过程中,她意识到“当生活把我们击倒时,其实是有害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击倒了我们。”关注、识别和改正这些习惯,重新找回力量和快乐,不仅是她的个人实践,也是这本书给出的行动指南。
这些习惯你有吗?
每种习惯都有各自的“症状”,识别它们,才能对症下药。
书中列举的十四种习惯,有些从名字就能得知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比如:
自我批评,永远认为自己不够好,苛责自己;
与他人比较,总能找到不如别人的地方,贬低自己;
过度控制,事无巨细,努力让一切处于自己的监控之中,否则会害怕有事发生;
灾难化思维,把微小的冲突、不如意推理演绎出世界末日般的可怕后果。即便一切顺利,也会无视所有好事,想着不知何时都会土崩瓦解;
假装坚强,面对变故时否认并努力压制自己的痛苦;
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解释。比如冒充者综合症和过度成就。
冒充者综合症,指人们固执地相信自己缺乏智慧、技能或能力。他们确信别人的赞美是言过其实的,并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机会、魔力、人际关系等其它外部因素。当取得成功时,更多感受到的是焦虑的减轻而非喜悦。
过度成就,坚持用成绩来定义自己,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完成了多少事情和做得有多好的基础上。对于过度成就者而言,成就等于安全与爱。
看到这里,许多人会发现,这些“症状”在自己身上或多或少出现过,且常常不由自主陷入其中。
它来自哪里?
年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却有着相似的思维习惯,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作者分析了十四种习惯的成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
1、原生家庭
心理学上有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自我批评、与他人比较、完美主义、过度成就等,许多时候是内化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
2、低自尊,缺乏安全感
取悦他人、过度控制、灾难化思维的根源在于低自尊,担心如果说“不”,会失去人们的喜爱而不敢拒绝,不相信自己值得拥有足够的爱和幸福。
3、避免羞耻
羞耻感不仅来自于被曝光的不良行为,还来自于许多人经历过的某种形式的公开羞辱或嘲讽。是一种“不配得”或“不被接受”的感觉。
我们一生都在尽力避免羞耻,这种回避演变为一股力量,唤醒我们潜在的破坏性习惯。指责他人、孤僻麻木机制、假装坚强等都是某种程度的自我保护。
如何解决
糟糕的感觉来自糟糕的习惯,关注并识别这些习惯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是尝试换个想法和做法,并坚持实践,最终建立新的习惯。
1、练习充满爱和同情的方式与自己对话
如果好友在工作上犯了错,她大声斥责自己“我真蠢!不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我会被炒鱿鱼!”然后开始哭时,你会怎么做?是的,你会告诉她,每个人都会犯错,跟她一起想补救方法,并提醒她曾经取得的成绩。
把自己当成“好友”,练习以充满爱和同情的方式与自己对话,允许自己不完美,接纳自己的脆弱和痛苦。
2、确认你的价值认知
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写道,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是谁,在追求什么,对你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那么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没什么用处了。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需要问问自己,“什么对你来说很重要”。
回忆曾经历过的充满自信并为自己骄傲的“巅峰体验”,是确认价值认知的另一种方法。你当时在干什么?你的决定和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那段经历中,你探索了自己的哪一部分?
价值认知是我们面临抉择或处境艰难时可依靠的内心指引。
特别实用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的最后,都列举了几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以冷静的旁观者角度审视自己无意识的习惯,并思考如何采取行动去改变它。
在所有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关系。《如何停止不开心》让我们学会善待自己,踏上自我悦纳的丰盈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