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艺术之家读书
魏晋风度有三怪:裸奔,狂放,学驴叫

魏晋风度有三怪:裸奔,狂放,学驴叫

作者: 强哥趣谈历史 | 来源:发表于2017-05-11 14:18 被阅读570次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的一个乱世,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讲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形成的过程,这段历史大约400年,提到这段历史很多人一脸迷茫,有必要扫个盲:汉末分三国,三国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开端。

    让我们捋一捋:话说,曹操的大儿子曹丕,继承了老爹打下的江山,正式称帝建立了魏国,顺手把那个从小聪明的亲弟弟曹植,赶到边远地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生活在焦虑之中的曹植,英年早逝。

    不幸的是,曹氏集团里有个大反派,叫司马懿,此人是权谋和演技的双料博士,一步步将老曹家的江山篡夺到手,到他儿子司马昭时,就成了路人皆知的“秘密”了,司马家成立了西晋集团公司,只不过,刚刚结束建国50周年阅兵,北方的匈奴等小数民族就来到中原投资发展了,他们采用暴力拆迁的手段,能跑的汉人都往南方跑,不能跑的就被当猪狗看待,史称五胡乱华,西晋政权被撵到了南方变成了东晋,可怜的是北方的汉人们被小数民族兄弟们一顿狂K。此时,北方正式进入到“五胡十六国”时代,匈奴、鲜卑等“五胡”分别建国,其中鲜卑族慕容氏的燕国也风光过几十年,天龙八部中慕容复天天做复燕大梦,虽然燕在500年前就被灭了。五胡十六国这个时期几十年的光景,很快被北魏统一,后面的过程请看图吧。

    今天的重点是讲魏晋风度的,强哥总结一下,魏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历代中除了唐之外最奔放不羁的时代,总结为三句话:

    魏晋风度有三宝:清谈,饮酒,五石散

    魏晋风度有三怪:裸奔,狂放,学驴叫

    魏晋风度有三美:书法,石窟,田园诗

    一、魏晋风度有三宝:清谈,饮酒,五石散

    魏晋时期,清谈开始流行,又名玄谈,谈的是老庄这套东西,参加清谈的文人骚客都是“搞老庄”的。当时,曹氏与司马氏两大集团权利斗争激烈,当官成了很多人的梦魇,搞不好就站错了队,玩火自焚,加上魏朝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寒门子弟几乎无上升通道,于是,很多文人雅士不再以出将拜相为目标,他们的人生追求从政治转移到了日常生活,参与清谈的人谈天说地,不乏激辩,脸红耳赤,但是主题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认识,吵完了大家还是兄弟,因为清谈更像是一种游戏人生。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三五志同道合好友,竹林之中席地而坐,几杯淡酒,扶一曲高山流水,谈天说地,保罗世间万物,何其自在?这样的场景,要感谢魏晋时期混乱的政治生态,文人雅士有时间认识自我,坚持个性,追求真我,甚至是及时行乐。这个时期,儒家失去了统治地位,不再束缚文人的思想,整个社会处在一种思想极为开放的状态,儒释道三家交融,最后以老庄为代表的出世观胜出,玄学成为了魏晋时期的主流文化。

    曹操的诗中写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文化的盛行,源于民众精神解脱的需求,酒可以让人暂时麻痹自己,竹林七贤大都嗜酒如命,不仅仅是酒逢知己千杯少,酒还是一种很好的灵感助推剂,创作的源泉,更是一种掩盖自我的好办法,毕竟喝多了可以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没有人跟一个酒鬼较劲。

    除了酒之外,魏晋时期一种叫“五石散”的药物被发扬光大,这种药最初是用来治疗寒症的,服药之后,整个人浑身发热难耐,因为其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硫磺,于此同时,还会给人带来一种飘飘欲仙的赶脚,让整个人处于一种幻象之中,五石散服用之后,只能吃冷食,所以也叫寒食散。

    鉴于五石散的神奇功效,很快就在上层文人中流行起来,我们熟知的书圣王羲之就是忠实用户,据说这种药还有壮阳的作用,“五石散”牌肾宝,谁用谁知道。因为服药挂掉的人也不少,吃一堆石头进肚子,表现出来的各种爽,实际上是中毒,只是对于大部分人还没有到瞬间毙命的程度,我们的王书圣经常服药,还活了快六十岁。

    服药之后就会“石发”,表现为摇头晃脑,估计跟磕药差不多,加上浑身热的受不了,不少人会脱得一丝不挂。五石散的主流消费者是达官贵人,毕竟人家是名贵药品,一般平民百姓消费不起。不过,流行风尚往往是由上及下的,于是乎,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时不时会见到假“石发”的人,只不过他们多数是在拼演技,大抵这帮人的心态就像现在大街上一堆漂亮妹子手上拎着的假LV包一样,真的得不到,假的总要有吧。

    二、魏晋风度有三怪:狂放,裸奔,学驴叫

    假如有一天你穿越到了西晋,你会看到文人墨客们大多宽衣大袖,因为他们经常饮酒和服石,需要极好的散热条件。另一方面,在魏晋这样不稳定的时代,人对自由和自我的追求被激发出来,宽衣大袖舒服就好。

    对自我的追求,导致了很多文人很狂傲,可以说是狂放不羁,什么达官贵人,滚一边去,老子不管你是哪根葱。为什么魏晋的文人墨客狂放的不在少数?或许是因为,他们不受儒家思想的约束,更不受政治的羁绊,他们中的很多人活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之中,尤其是在仕途上的无欲无求,不仅可以避祸,还活出了自我,试想一个这样的人他会CARE什么呢?!

    狂放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怪诞,比如学驴叫,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中国好声音是驴叫,不少文人墨客都爱学驴叫也爱听驴叫,甚至曹丕大帝在自己的好友的坟前学驴嚎两声,以表达自己的无限思念之情,因为这位兄弟死之前就好听个驴叫。不得不说,大部分驴错过了那个好时代,现在的驴成为了驴肉火烧的主要食材,生要逢时对驴重要,对人更重要。

    话说,在魏晋时期,裸奔也是一种时尚,这群裸友没有疯,有的人是自诩以天地为衣服的,老子爱脱就脱谁也管不着,不少清谈局间,大家喝高了,瞬间就成裸聊了。王羲之东床坦腹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白天的,未来的老丈人来选姑爷,这属于正式场合,应该打扮的西装革履一本正经的吧,而王书圣照样光着膀子露着肚子呼呼大睡,试想他若是喝大了,很可能就要光着屁股了。

    大部分裸奔,除了酒喝大了的,还有服了五石散的,反正那个时代儒家没落,人民的思想中没那么多条条框框,裸奔根本不是事情,甚至我们现在认为的很多乱伦行为,在那个时代,也被认为是正常的,“做人只要开心就好啦(那,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这句经典台词,就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三、魏晋风度有三美:书法,石窟,田园诗

    魏晋时期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就是书法,书法从此彻底超越了实用功能,开始了艺术之路。中国的书法以二王为开山,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这两位大咖的作品,总结来说,俊美飘逸,怎么看怎么舒服,大家所熟知的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中秋帖,千年来无人超越,艺术成就很大,这是为什么?思来想去,就是四个字:思想自由,当然这种自由是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有关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仅次于春秋时期的文化盛世,社会动荡,人心涣散,统治阶级往往还没来得及推崇和普及某种价值观,就已经倒台了。打个比方,一条裤子需要腰带扎好,才显得人规规矩矩,如果没有腰带,自然就要时不时的春光乍现,而文化就是这条腰带。

    魏晋时期的书法除了二王之外,还有民间书法魏碑,很多人现在都在练魏碑,这种字体有雄强之气,劈山断石,杀气腾腾,这与那个乱世图强的社会需求关系极大,只有盛世才流行雍容华贵的字体。

    除了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流行,开凿了不少石窟佛像。佛教讲因果报应,讲来世,给乱世之中,朝不保夕的人们以很好的精神寄托,这辈子混的不好,多烧点香,大不了下辈子从头再来嘛。

    最后,我们一定要提的就是田园诗,世外桃源的缔造者陶渊明。汉代到魏晋初期流行的是歌赋而非诗词,从陶县令这里开始,一首首经典的田园诗,给后世无数人创造了一种无限向往的精神环境,为什么说是精神环境?第一是想想你就觉得很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爽。第二是这种桃花源形式的生活方式,在几乎任何时代都可想而不可求,实现的概率几乎为零,因为人不可能彻底脱离社会。

    他的诗对后世影响极大,影响到了几乎唐代所有的大诗人,包括李杜,包括王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田园诗派,开启了唐代诗歌百花绽放的大门。

    陶渊明的贡献不仅仅是诗,更重要的是他传达出了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气节,不向统治阶层低头,不随波逐流,这种气节直接影响到了后世的不少文人政客,比如饿死了的朱自清先生。气节是一种文化的性格,更是文化的心脏。

    时至今日,有多少人还有陶渊明这股文人的气节?即使有,大部分人也只剩下了傲气而没有了傲骨。今天,我们讲现实讲实际更讲物质,这无可厚非,只不过过于物质的结果,往往让我们变成了天地间的一浮尘,可有可无,不仅失去了自我,更失去了人生而追求高尚的需求,不能坚持自我,不能活出本我,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魏晋风度有三怪:裸奔,狂放,学驴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uo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