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读书简友广场
康熙登基之后,8岁,第一件事先杀吴良辅,一个太监何德何能?

康熙登基之后,8岁,第一件事先杀吴良辅,一个太监何德何能?

作者: 王玄陵小文库 | 来源:发表于2021-04-11 16:01 被阅读0次

读 [美]史景迁《曹寅与康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札记(2)

书单编号:210411010001

康熙正月登基,二月就把吴良辅给杀了,这是《清史稿》记载康熙朝处置的第一件大事,吴良辅是个太监,他何德何能可以获此“殊荣”?

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登基的第二个月,孝庄太后匆匆地将吴良辅处斩,随即颁布了一道诏书,详举他的各种罪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叫作:“坏本朝淳朴之风俗,变祖宗久定之典章”。

所谓“祖宗久定之典章”是什么呢?自然就是太监干政。

太监这个物种,对于满人来说还是很神奇的,一来他们造不出来,二来满人之所以能够得天下,太监有很大的“功劳”,因为太监把明朝搞得乌烟瘴气,这是满人得以乘虚而入的原因之一。

所以,满人对太监历来没有什么好感,太祖、太宗两朝不设太监,最主要的就是害怕,满人害怕太监,因为太监在他们眼中似乎是亡国之兆。

满清入关以后,可能收录了一部分前明的太监,因为皇帝一家子占据了明朝的紫禁城需要有人伺候,因此最初的太监很少,都是用来担任宫禁之中的一些杂役工作,而并没有像中国历朝历代一样以太监署理皇家之事,而皇家之事则是交由内务府处理。

明朝的内务府都是由太监把持,而清初的内务府,掌权的大都是满人上三旗的包衣。

可到了顺治十一年(1654年),福临小皇帝突然废除了内务府,仿明朝内务府制度设立了“十三衙门”,同样是负责宫内的皇家事物,名字一变权力的核心也就变了。十三衙门变成了太监的衙门,里面主事的都是太监,这基本上就是明朝内务府的翻版。

这件事情就是由吴良辅建议并主持操办的,而这一年,是顺治亲政的第四个年头,小皇帝福临才刚刚17岁,他一意孤行,不顾皇太后和大臣们的劝谏,一切全按照吴良辅的意思去办。

十三衙门的设立,意味着清朝的太监开始掌权,而历朝历代,只要太监掌权无不弄权,所以,吴良辅成了一代权监,也是满清二百多年最大的权监。

他在朝内朝外广植亲信,扶持党羽,收受贿赂,把持各大衙门,让人在刚刚建国不久的大清朝身上,看到了亡国之前的明朝的影子。顺治对此则是充耳不闻,放任自由,以至于满朝大臣多是敢怒不敢言,对吴良辅愤恨有加。

事实上,顺治对此人是欲罢不能,《清史稿》记载了一件事情,曾任户部尚书、弘文馆大学士兼太子太保的陈之遴,于顺治十五年,因贿赂内监吴良辅罪,“论斩,命夺官,籍其家,流徙尚阳堡,死徙所”。

这说明,顺治对吴良辅的受贿腐败早有察觉,但是却并没有处置他,直到临终前才“遗诏罪己”,这足以说明吴良辅做太监的本领是一流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影视作品中的吴良辅,十有八九是跟他的历史形象不相符的。

吴良辅是被我们忽略掉的一个大太监,在清朝的太监中,他是头一份,顺治活着的时候,连孝庄太后都奈何不了他。我们之所以对他不了解,其实是因为清史中刻意地隐瞒了这段不堪的历史,一个太监把全国搞得乌烟瘴气,这是朝廷之失、皇帝之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启齿的事情。

因此,关于吴良辅这个人,一个这么有存在感的角色,我们却在清史资料中找不到他的信息,甚至连他生于哪一年,又是怎么进宫、怎么得到顺治宠幸的都不知道。

顺治十八年正月,朝廷颁布了一封顺治的“罪己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任用中官,设立十三衙门”,这一条究竟是出自谁的意思不得而知,不过由此可知朝廷上下对十三衙门已经是深恶痛绝,既然已经公开“罪己”,那么不管是出于朝廷的颜面还是吴良辅的罪责,杀他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不久之后康熙登基,第二个月,吴良辅就被匆匆斩首。吴良辅案是清初的一件大案,牵连甚广,不过这件事被朝廷刻意的雪藏了,而在清朝的很多史料和文人笔记中,我们都能发现被“吴良辅案”牵连的人。

吴良辅被杀以后,朝廷撤立了十三衙门,重新恢复了内务府制度,并且将内务府交由上三旗包衣来管理。而往后历代皇帝都以此为戒,严厉的约束太监,所以满清也是历史上太监之祸最小的朝代。

读 [美]史景迁《曹寅与康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4.1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康熙登基之后,8岁,第一件事先杀吴良辅,一个太监何德何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wa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