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放学后,CC和几个同学在操场边吹他的水晶泥泡泡。
这时候,有另一个女同学也想吹,CC同意了,还有另一个男生也想吹,可是CC拒绝了,他拒绝的原因是这个同学考试考的太差了。
我当时正好站在旁边,听到儿子如此真实的拒绝别人,我心里特别的不是滋味。我为自己的孩子难过,也为另一个男生难过。
6、7岁的孩子,就要用分数来区分谁可以成为我的玩伴,谁不可以,他的分别心到底是谁给的?
以及那个被排斥的孩子,他的内心要承受多大的自卑与痛苦?
记得有一次,CC跟我说,他们班同学连一块橡皮都不借给这个男生,他是猪脑!
我当时就愣了,我说,你怎么能这样说同学呢?他反驳说,我们××老师就是这么说他的,说他是猪脑。
当时我的心就瓦凉到谷底,原来CC是跟他老师学的。
想起我之前看过的一些美国的教育信息,老师不会把学生的成绩公开公布,只会在私底下告知家长,这样做一方面是保护学生的隐私,另一方面保护了那部分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在班级里,学生也不会因为成绩的对比而互相的排挤,他们能自由而平等的相处。
再看看自己的家长群里,老师公开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似乎是他工作必须完成的一部分。
我有时候真的特别不明白,这样公布学生的成绩是为了达成什么目的?让家长更加关注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吗?
本来家长内心就已经很焦虑了,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的上上下下,内心就慌得不行了,现在还有了机会,能清清楚楚看到全班同学的成绩,还能进行对比,这不是让家长更加焦虑吗?这份焦虑最终伤害的会是自己的孩子啊!
现在,这么小的孩子,也用分数来看人了,来判断到底谁可以是我的玩伴,谁不能成为我的玩伴,这到底是不是分数教育的悲哀?
而对我的考验就更加明显了,孩子必须要在这个体制内学习,这个体制一再的宣传自己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有点思辨能力的人就会看到这就是一个谎言,一再的宣誓自己是多么的爱孩子,尊重孩子,可是事实是很多时候都是把自己凌驾在孩子之上。
我没有能力脱离这个体制,在这个体制之内,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更好的学习,如何把体制的弊端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的影响降到最小才是我要努力和学习的。
国际NLP大师李中莹先生在《亲子关系关系全面升级技巧》中,也提到,现在的应试教育制度让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经过他的研究,他发现孩子承担的学习任务是过重的。
但是,教育制度是每个国家、每个社会极为重要的事,改变起来很不容易,我们企望学校减轻孩子的学习任务是不切实际的。
不过,孩子身上的力量是强大的,足够的来适应这个教育体制的,只是孩子们没有被教导如何去转化这些力量,让这些力量对学习有帮助。
李中莹老师这么一点拨,我内心的焦虑也减轻了许多,开始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应试教育的抵制,现在我认识到把这部分的时间和经历用在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上。
我们要去相信自己的孩子,我们能做的是要去提升孩子的能力,让孩子能在这个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好好的存活下来。
李中莹先生把用在应试教育中的能力成为智商,也就是IQ,这里的IQ包含各种不同的能力,包括视觉观察能力、聆听能力、感性接受信息能力、记忆能力、有效表达能力。
一看到这么多这个能力那个能力,心真的很发慌。不过,其实有些小游戏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记车牌,与孩子一起比赛,看谁能先说出从身旁开过去的汽车的车牌好,这就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比如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对话游戏,家长和孩子挑选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在自己表达前,必须先一字不漏的复述对方的话,这就提升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聆听能力。
看来只要用心,小小的游戏就可以带来大大的效果,提升孩子的能力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用心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回到开头,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呢?我的内心依然是矛盾的,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任何同学都和谐相处,希望他可以平等心地对待任何一个人。
可是,这个整体的应试教育的环境就是在霸凌学渣,真的很对不起,其实我并不是觉得这个男孩是学渣,我真心觉得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无限的,以及有些孩子真的就是无法适应应试教育,这不是孩子的错。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大的,我只能默默的保护自己的这份初心,以及又或许自己的儿子也要走过这样一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什么是平等心。
写好后的第二天我又回想了下,终于明白了,我内心的焦虑。我想起小时候,大概上一、二年级,一次我用语言羞辱过一对姐妹,其实当时最多也就是说一些你有什么了不起之类的话,可是,就那么一次,我至今都悔恨自责,我觉得我严重的伤害了别人的感情,我内心愧疚不已。
“爱出者爱反,福来者福往。”我们给予别人什么东西,就会以更多倍的能量回到自己身上。我担心的是我的孩子,他所给出的东西,最终会以其他的形式回到他的身上。我试图阻止这一切,可是,我似乎阻止不了,也许这就是孩子自己这个生命所要去体验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