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这漫长的一生中,没有什么比持续学习对我帮助更大。——芒格
助你提升元认知能力,学会学习背后的学习
关于学习的这件“小事”一、关于学习的问题
学习前:1、你是否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学习?
2、你是否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学不过来无从下手,不知道上哪找东西学习?
3、你是否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学?
4、你是否不知道学习计划如何安排?
学习中: 5、三分钟热度,学一会就学不下去了?
6、学习计划为何总是无法完成?
7、学习的时候总是走神?
8、书上的字都认识可是连起来就是不认识啦?
学习后:9、学了之后什么也记不住?
10、学了也不会用?
11、忘记很快?
12、学习从来不记笔记,即使记了也不看或者也没用。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主题研究性学习一下学习这件小事,帮助你解决以上的12个学习问题。
二、定义学习(初步自我尝试)
定义一(正向思维):学习: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观察、研究、实践等途径而获得知识、技能或认知的过程。(百度百科的解释)
学习是通过与外界交互,进而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抽象简化概括)
我自己的理解:学习是两个部分一个是学,学是指大脑思维的认知活动,同时也是大脑调动多感官理解的过程,学过之后更加重要的就是习,需要进行实践,然后不断反思总结的脑力与体力的活动。
学习的划分:
第一类:浅层学习:浅层学习就是机械记忆、死记硬背,最后只能记住一些浅显的信息和简单操作,比如记住乘法表、字母表、人名、地名、简单的数学计算和使用电脑等,不断地重复数十次来记忆一个数学公式就是浅层学习。
所以浅层学习者实际上很懒,他们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除了机械重复简单的学习行动外,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深度学习:自20世纪70年代由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提出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 Eric Jensen: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必须经过一步以上的学习和多水平的分析或加工才能获得的新内容或技能。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进行复杂的高阶思维、精细的深度加工,还要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建构个人知识体系、深度掌握高阶技能并有效应用到真实情境中来解决复杂问题。
· Biggs、Entwise、Ramsden:深度学习者能够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如广泛阅读、整合资源、交流思想、建立单个信息和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应用知识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来获取对学习材料的理解。
· Nelson Laird等:深度学习可以分为高阶学习、整合性学习、反思性学习。高阶学习关注学习者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整合性学习要求学习者整合多学科知识、多渠道知识、新旧知识信息等,而反思性学习则是对高阶学习和整合性学习的补充,强调通过对学习者自身思维方式、学习方式、问题解决过程等的反思和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来学会学习和加深理解。
· 简单说,深度学习的姿态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来深度加工知识信息,建立多学科知识、多渠道知识、新旧知识信息之间的联系,培育出一棵独特的个人知识树并能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解决复杂问题。
· 深度学习者更像是一个老猎人,在知识的丛林里凭靠各种生存策略自在地生活。
关于学习的这件“小事”专家型学习:学习者具有较高的学习信念和意志,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学习知识,且能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和选择学习策略,从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专家型学习的特征就是有动机,有能力,有策略,会规划,能调节,能反思。
专家型学习者:知道什么是重要的(陈述性知识),也知道如何去做(程序性知识),还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及为什么去运用适当的知识和能力(条件性知识)。
一、学习的方式
按是否主动划分可以分为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按是否有意义划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在这里我主要阐述主动学习与有意义学习重合部分的三种学习方式。
关于学习的这件“小事”
1.反思式学习
前面所述的专家型学习模型就是反思式学习。很多人有写日记的习惯,但大部分人的日记可能只是起到记录的作用,很少去深刻的反思当日的所思所做。我认为一个能促进学习和进步日记至少包含两个要点:
1)当日成功:这个成功可以是阶段性的大事件,更应该包括每天的有意义的小赢(small win),这些小赢可以保持我们的高动机,这些给大脑的奖赏刺激大脑活跃,保持高效的运转。
2)当日反思:反思是需要刻意训练的,这种刻意反思,对我们当日做的事情总结加工,提取经验,存入元认知库。如果不反思,我们遇到以前没有处理好的问题,可能还是老方一贴,仍然做不好,这也是有些人工作了很多年,进步缓慢的原因。反思是理智行为的标志,智慧除了汲取别人的,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从自我的反思中总结。
2.建构式学习:思维建模
建构式学习就是学习者并不是简单的将知识经验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建构式学习的一种实现方式就是用思维建模工具建构模型,以支持有意义的学习。乔纳森认为,当学习者使用不同的思维工具来建构思维模型时,有助于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显化与协调。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思维建模工具这一概念,并将其明确定义为可用来建立思维模型的思维工具。
思维建模工具能够帮助学习者将自己内部认知的概念模型具体化,并修改内部认知的概念模型结构,同时提供认知的多种呈现形式以扩展内部认知的概念模型的意义。思维建模工具让学习者超越了他们以记忆为主的思维局限和解决问题的局限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有意义学习的实现。
可以对多种现象进行建模:比如为领域类知识建模,为系统建模,为问题建模,为经验内容建模,为思想(认知模拟)建模。
大家不要被建模这个词给吓住,其实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建过模。比如绘画一份思维导图其实就是构建了一个模型,前提是你自己读通书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制作思维导图,而不是照抄条目做记录,摘录和搬运不是建构式学习。(推荐可以使用X-Mind软件)
根据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的认知框架绘制一份思维导图,这份导图就是书的模型,你画导图的过程就是思维建模的过程。想要透彻理解一本书,记得合上书后,根据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画一份思维导图,这就是一次有意义的学习。
3.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又叫项目式学习,是在项目中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的动态学习法。这种方法能够发挥有意义学习的主动的,建构的,反思的,协作的,真实的5个特征。比如想学营销知识,光看书画思维导图肯定是不够的。你可以注册一个公众号,这是一个不需要花很多成本就可以启动的项目,也是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
要做好一个公众号,你就要主动的去写文章,去引流,文章发出后收到的点赞和阅读量都是即时有效的反馈,根据这些外部反馈你可以反思那些地方做的好,那些地方没做好,并不断改进你的这些策略,使这些策略存进入你的知识库,内化为你的营销技能。
因此,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学习可以调动我们所有的潜能,让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身体的、心理的、认知的、情感的逻辑的、直觉的……诸多要素都和谐统一起来,既是认知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它是一种发展人的学习。
四、学习的流程
关于学习的这件“小事”1.知识获取
预期和获取:深度学习源于学习者的内部动机,要求学习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保持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注意。获取就是信息进入你的眼睛和耳朵,阅读、课堂上记笔记以及个人的种种经历都是获取。获取阶段的目标是获取的信息要准确,信息量要尽量压缩。
激活原有知识:激活与陌生问题相关的深层知识和复杂技能,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达人 Scott·Young(斯科特.杨) 把这一步理解为建造一个四通八达的思想都市,假如说知识联系起来就是脑袋里的城市的话,那么这些城市一定是道路四通八达、路面整洁而且交通井然有序。
筛选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深度学习者要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挑选出需要进行深度加工的部分。
整合信息:为了在未来需要的时候轻松从长期记忆中调用知识,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信息,并利用组块、必要难度等方法进行深加工整合到原有知识结构中。
2.知识转化
知识重组:一方面对新信息加深理解,牢固地存储在长期记忆中,另一方面是改造和重组原有经验,转变对知识概念的认识。
刻意练习:在变化的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初步习得新技能。
3.迁移应用
· 提取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 实践程序性知识:解决具体「怎么做」的问题
· 应用策略性知识:对内解决「计划、监测、调整」的问题
4.评估创造
评估:有一套标准评估自己是否达到了深度学习的目标,确保自己始终处于深度学习的路上,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及时改正。
创造:凭借积累的知识经验,联结不同学科,产生新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创造性方案,选出最优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便是深度学习的大致过程,这才是一个立志于「学会」的深度学习者姿态。
五、学习背后的秘密
问题导入:为什么同样是学习别人就比我们学得快学的好,比我们更会运用更会转化呢?
元认知:学习背后的实际操控者
元认知(Metacognition)一词最早出现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 J.H.Flavell 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Flavell和他的小伙伴在1970年做了一项记忆研究,给学前儿童和小学生一组项目让他们去记忆,直到他们确定自己能全部记住为止。较大儿童能更好地判断自己何时已经学得充分了,并且能更好地预测自己可以回忆出多少个项目。Flavell 把这种「对认知的认知」定义为元认知,具体的解释是:
· 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
· 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 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
与一些具体的学习策略相比,元认知能清晰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有效达到既定学习目标。例如在解决问题时,元认知能力强的人不仅重视对问题本身的研究,而且时刻清醒地关注自己的思维过程,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有哪些策略,这些策略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应该先选择那些策略,这样解决的效果如何,下一步怎么办,是否需要修改原来的想法等等。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更能有效地获取信息、组织和运用信息,他们大脑里的「学习加工车间」会有很多有关学习及学习策略的知识,并善于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元认知知识:关于知识的知识
元认知由三部分组成,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让我们依次来认识它们。
假想你是一位特工,将要执行一次代号为「学习」的秘密任务,那么元认知技能就是这次任务的作战指挥中心,对整个任务进行周密的计划,实时监控你的状态,为你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东西,包括了任务内容和难度评估、敌人位置和优势劣势分析、路线图、看似普通实际上全是高科技的行头装备,这些信息和装备就是元认知知识。
在执行任务之前你会做大量的准备,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随时和指挥部保持联系,确保自己在正确的任务路线上,遇到危险时指挥中心才能立马提醒你改变行动方案,并给到你多个逃生路线以及最终能完成任务的方法。任务完成后你会先评估是否完美达成了目标,有哪些地方做得不足,下次任务要注意什么才能做好,朝着最强特工的道路不断前进,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觉察则是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知识:它是你对于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因素的认知,是你脑海所存储的既和自己有关,包含对自己认知能力和局限的认识,又和各种任务、目标、活动及经验有关的知识,也即关于知识的知识。
关于学习的这件“小事”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关于个人的知识
· 对个体内差异的认识,比如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能力及其限度,以及如何克服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等;
· 对个体间差异的认知,比如知道人与人之间在认知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
· 对学习规律的认知,比如知道记忆的运作原理、知道注意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知道人的认知能力可以改变。
2.关于学习任务的知识
· 关于学习内容,你应当认识到学习内容的性质、熟悉程度、结构特点、感官方式、逻辑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和结果;
· 关于学习目标和任务,你是否知道不同认知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可能是不同的,有的认知活动可能有更多、更高、更难的要求。比如,要求你应用《iOS人机界面指南》中的规范设计一个产品比要求复述这些规范困难得多。
3.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
这方面涉及到的内容很多,一般学习策略包含有:
· 认知策略:复述、精细加工、必要难度、组织等
· 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节、执行意图等
·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寻求支持等
学习策略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则更复杂,为了达成学习目标,有哪些策略、各种认知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对于不同的认知活动和不同的认知任务,什么样的策略可能是有效的等等,这些策略需要花时间边学习边实践。
1.关于个人的知识
· 对个体内差异的认识,比如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能力及其限度,以及如何克服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等;
· 对个体间差异的认知,比如知道人与人之间在认知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
· 对学习规律的认知,比如知道记忆的运作原理、知道注意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知道人的认知能力可以改变。
2.关于学习任务的知识
· 关于学习内容,你应当认识到学习内容的性质、熟悉程度、结构特点、感官方式、逻辑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和结果;
· 关于学习目标和任务,你是否知道不同认知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可能是不同的,有的认知活动可能有更多、更高、更难的要求。比如,要求你应用《iOS人机界面指南》中的规范设计一个产品比要求复述这些规范困难得多。
3.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
这方面涉及到的内容很多,一般学习策略包含有:
· 认知策略:复述、精细加工、必要难度、组织等
· 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节、执行意图·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寻求支持等
学习策略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则更复杂,为了达成学习目标,有哪些策略、各种认知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对于不同的认知活动和不同的认知任务,什么样的策略可能是有效的等等,这些策略需要花时间边学习边实践。
元认知技能:学习的作战指挥中心
元认知技能是你对学习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技能。在元认知技能形成的初期,需要有意识地去练习,直到熟练发展成自动化动作。基本的元认知技能有以下几种:
计划,对即将开展的学习行动进行策划。在学习活动的初期,计划主要体现为明确目标、回忆相关知识、选择解决策略、确定解决思路等。
监测,对学习活动的进程及效果进行评估,对学习的效果作自我反馈。学习中期监测主要包括:了解学习的进展、检查自己有无出错、检验思路是否可行;学习后期,监测活动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效果、效率及收获的评价,如检验是否完成了任务,评价学习活动的效率如何,是否浪费了时间,以及总结收获、经验、教训等。
调整,根据监测所得来的信息,对学习活动采取适当的修正,包括纠正错误、排除障碍、调整思路等,调整贯穿了整个学习的过程。
这跟很多人熟悉的PDCA循环(Plan-Do-Check-Action)是一个道理,却也是学习中很容易忽视的地方,也许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连制定合理学习计划的能力都没有,更别说培养积极监测和主动调整的学习习惯。
元认知体验: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中有一句叫做「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意思是每天反思有什么自己不懂,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主动学习新东西,然后每月温习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这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好学。对自己的学习主动反思的行为正是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指学习活动中你对自己身上发生的各种情况的觉察和了解。例如,不确定或怀疑的经验,以及对自己的表现、决策或价值观的深层反思都属于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更多侧重学习、认知过程中的情绪体验。
·在学习初期,元认知体验主要是关于任务的难度、任务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完成任务的把握程度的体验;
·在学习活动中期,主要是关于当前进展的了解、自己遇到的障碍或面临的困难的体验;
·在学习活动后期,主要是关于目标是否达成、学习活动的效果、效率如何的体验,以及自己在任务解决过程中的收获的体验。
元认知体验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长时记忆中的知识不能直接对你当前的学习活动产生影响,只有当它被激活回到短时记忆中,才能为自己所用。元认知体验正是激活相关元认知知识的关键,唤醒长时记忆中的元认知知识与当前的学习调整产生联系。
通过反省式自我提问,可以激发相应的元认知认知体验,以学习过程为例:
· 在学习活动的起步阶段,通过向自己提问「它属于哪种类型?」「这方面我知道哪些基本知识?」「它有多难」等,可以使自己获得关于问题的熟悉程度、难度、以及达成目标的把握程度等方面的元认知体验。
· 在中期阶段,通过向自己提问「我的进展如何?」「我遇到了什么困难?」「障碍在哪里?」等问题,获得关于学习进度、障碍等方面的元认知体验。
· 在学习后期,通过提问「目标是否达到」「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我学到了哪些知识」等问题,获得的学习收获、自身不足等方面的元认知体验。
这些体验既能激发相关的元认知知识,又能为行动调整提供必要的信息,让整个学习进行得更为顺利。
强化你的学习回路
大多数人都体验过这样的心声,当你决定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去做吧」,「千万不要这样做」,类似的声音冷不丁地会回响在你的耳畔。
有些「未经训练的心声」常常会传递错误的指令,例如,你尝试学习编程,有一个难点始终搞不定,最终告诉自己根本没有学习编程的天赋,就放弃了学习。如果没有特别训练,这些心声很难察觉,更别提跳出束缚找到改变方案。
元认知是调整思维、改进思维结构的利器,其中一种作用就是识别出人们行动的「反馈回路」,对传达错误指令的心声进行监控和调整。科普作家托马斯·戈茨(Thomas Goetz)把人们的行动路径定义为:事实-联系-结果-行动。
关于学习的这件“小事”收集数据
每个反馈回路都要先搜集事实数据。数据可以是观察、整理、测量的和之前存储在大脑中的任何信息。数据既可以来源于你自身,也可以来源于其他人。像是记录读了多少图书和论文,观察自己如何安排学习时间,观察同事是如何学习的,这些都是搜集数据的方式。
联系目标
如果要使数据能够在反馈回路中发挥作用,数据本身必须被赋予意义。这时数据就得与个体的需求联系起来。举例来说,当你意识到把学习时间安排在晚上,结果总是拖延低效,离学习目标的达成遥遥无期,这个时候「观察学习时间的安排」就由原始数据的搜集转为意义数据的输出。
分析原因
接着上面的例子,你已经认真分析了自己是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并且你判断这些数据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经过白天努力的工作,晚上的意志力资源已经很少,这时再去做烧脑的学习,往往很低效。现在你需要判断,如何去处理这些数据,要么做些什么,要么什么都不做,接下来的行动会导向什么结果。
调整行动
当明确了信息与我们需求的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结果之后,我们现在要面对的就是「做」的挑战了。既然晚上是意志力最薄弱的时候,首先你可以把学习时间安排在早晨上班前。早上要补觉,晚上回到家就给意志力肌肉一点恢复的时间,做些任何可以让你精神一振的事情,比如听歌、看一段搞笑视频、跟好友聊天,也可以想想你认识的特别会自控的人这时他会怎么做。你还可以加强运动锻炼,增强抗疲劳能力等等。
只要开始了行动,那么这个行动本身,可能作为被评估和观察的信息,开启新的反馈回路。随着回路的不断循环,你将会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近。
有时候你压根没有意识到,你的大脑陷入了一个消极思维的反馈回路中。如果思维错误长期存在,会在大脑中形成固定的神经模式。我们可能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主观臆测,自我否定或乱贴标签,又或是情绪性推理的通路之中,因为这些通路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物理性的结构,我们浑然不觉被牵引着,顺着这些通路进行思考。
你之所以没有意识到,是因为你身在问题之中。正如在《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中描述人们处于困境中的状态:
我们都经验过被困在某种处境之中,即不管我们多冷静和逻辑地企图解套却只在原地打转,当我们处在困局之内即受限于第一序改变的观点之中时,解决之道就像是我们无法掌握与理解的一道闪电。从第二序改变的观点来看,它只是在同―逻辑类型中由一组假设转换到另一组而已。
《改变》接着提出了促成第二序改变的一个重要方法——重新框定问题:
重新框定是指将人们赖以理解或经验某种情景的概念与情绪的假设或观点,改变成另一组同样也能「符合事实」(甚至更好)的设定,经过这一转换,该情景对人们的意义已全然改变。
「重新框定」的思路和改变「反馈回路」异曲同工,你真正需要的是,从问题中抽身出来,以理性的视角去审视消极思维反馈回路。只有以这样的立场,你才能够有意识地评估接下来会怎样,而不是不停地反刍所有消极的想法。此时,你化身为一个睿智的分析者,从重复的游戏模式中跳出来,正确地判断接下来该怎样做才能扭转反馈回路。
关于学习的这件“小事”这里再补充说一下深度学习的四个阶段,其中的各个节点需要你通过元认知去监测、优化学习回路,「收集信息、联系目标、分析原因、调整行动」循环往复,让每一天学习都有实在的进步。
利用元认知来影响大脑反馈回路的目的是增强对各种挑战、阻碍以及目标的适应性反应,元认知因此成了终结坏习惯回路的终极武器。
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控制偶然事件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元认知的力量使投入时间发挥最大效能。在元认知的帮助下,我们积极地书写着自己的故事,朝着理想中的自己进步,而不是任由事态发展,学无所成。
一、如何提高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称为学习背后的学习,相当于「学习」这场战斗的最高指挥官,目标能不能顺利实现,关键在于指挥官发出的指令有没有效果。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要给指挥官的工作台摆上一套工具箱,里面整齐地摆放着随手可取的元认知工具。
原理:双环学习
第一个元认知工具是行动科学创始人阿吉里斯的「双环学习」。在阿吉里斯看来,很多人把学习得定义过于狭窄——学习就是「解决问题」,因此人们只关心的是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如果想使学习持之以恒,避免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方式不当带来的更多问题,你应该内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阿吉里斯创造了两个新词区别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学习方式:单环学习(Single Loop)和双环学习(Double Loop)。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例如声控灯一听到声音就亮,这就是单环学习。而如果灯光开关控制器提出疑问「难到只有有声音才能灯亮吗,有没有其他的控制方法?」,这就是在进行双环学习。
关于学习的这件“小事”当行动结果和预期目标一致,或者通过调整行动来达成目标时,就发生了单环学习,单环学习只有一个回路:在保持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调整策略,以达到预期结果,例如加班、临时改变学习目标、降低学习要求等。(单一变量调整)
相反当发生不匹配时,首先检查和改变控制变量,然后才是改变行动,就发生双环学习。双环学习有两个反馈回路:第一个是对控制变量进行反思、检验并进行调整,第二个是在新控制变量基础上改变行动策略,例如减少同时学习的领域数量、改变作息习惯等。(多变量调整)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无论是我们自身还是外在环境,以及学习内容本身等等很多变量。
行动清单
第一个方法:写日记和做冥想
曾国藩有一位老师叫做侨仁,曾他教给他一个修身要诀:研几,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齐治平的大事联系起来。研几,是自己对自己的整治,最佳的练习方式便是写日记。茶余偶谈、读史十叶、写日记,是曾国藩「誓终身不间断」的三件事。其中坚持最久的是写日记。他要求自己「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在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过错严加鞭答,毫不留情,甚至不惜骂自己如猪狗,而且还拿给朋友们看,来达到监督、迭代自我的目的。
你可以通过写「学习日志」来记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感受和经验,进而实现对学习的监控和调节。我在日记应用 Dayone 里开设了一个名为「研几录」的日记本,专门记录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各种情景下言行中的错误,反思之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你可以在学习某个领域的时候给自己写一份教程,类似「教会五年前的自己学习xxx」。
另一老师唐鉴向曾国藩指出,「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于是,曾国藩为自己安排了静坐的日课,「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每日冥想静坐,训练关注当下是培养元认知能力的绝佳方法。
第二个方法:设计自问清单
培养元认知学习能力的好方法是不断提出好问题,提问能让你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及策略,并分析脑中的假设是如何影响自己学习的。在不同的场景下,你可以设计相应的自问清单。
开始一个新领域的学习,在学习前问自己:
· 这个任务和之前的类似吗?
· 我想达成什么目标?
· 我存在哪些差距?
· 我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 我应该先做什么?
学习期间:
· 我在正确的学习轨道上吗?
· 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 阻止我进步的关键是什么?
· 我能尝试哪些不同的方法?
· 我可以向谁寻求帮助?
学习后:
· 目标达成了吗?
· 我学到了哪些知识?
· 什么地方做得很好?
· 什么地方是我能做得更好的?
· 我可以把这个经验应用到其他情况吗?
在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快速浏览目录、序言、摘要索引、索引和全书之后列一份问题清单,带着问题读书,然后在读完后试着回答当初写下的问题。你也可以尝试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分析阅读」的方法检测是否真正读懂了:
1. 你所读的书属于什么类别和主题,理论型还是实用型?
2. 用不1. 多于140字来概括本书。
2. 本书的重要篇章是哪些,它们是如何按照顺序组成整体架构的?
3. 作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4. 找出书中最重要的3~5个关键词(或者哪些让你头疼的字)。
5. 找出书中最重要的3~5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明主旨。
6.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
写作的整个过程中你可以尝试问自己:
· 目标:你为自己的写作定下一个目标了吗?你打算阐释观点?叙事?给出新定义?劝告?娱乐?或者其他的观点。文章的内容和基调是否和你的目标一致?
· 读者:你有确定的目标读者吗?他们读了你的文字会有什么反应?
· 内容:你是否重新认真阅读每一段,并问自己「在这个地方我的读者们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我是否需要收集更多信息弥补读者的认知差距?」
· 组织:每个组块你打算如何组织观点?每个段落你有两到三个总结关键词吗?你的介绍是否吸引人?你如何写开头,引经据典、动情描述、奇闻异事、令人震惊的细节,或者其他?你的结论是否简介地复述了你的观点?是否让读者对他们曾经习以为常的事情有了新的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常常被逃避的问题——你如何证明自己真的学会了?如果没有老师专门为你设计测试题,那自测清单正好是随时自我检查、自我反馈的轻量级利器。
希腊德尔菲神庙有一句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则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工具满地都是,关键在于把自己当成钉子,反复捶打研磨自己。愿我们都能培养出熟练的反思能力,认识自己,并活出自己。
第三个方法:逆向思维——以终为始
关于学习的这件“小事”制定学习目标B,理清自己学习现状A,利用逆向思维以及结构化思维,缩小B-A之间的差距。
关于学习的这件“小事”结合元认知知识的含义综合起来主要为以下几个差距,顺便帮助大家解决大家学习的12个问题。
第一个差距:知识差距,用80%的经理学习该行业最关键的20%的经典著作权威专家著作。学习一手知识,或者最前沿的研究理论,而不是三手四手知识,适当学习二手知识。(几手知识可以参考得到的古典的超级个体)
第二个差距:个人能力差距,包含时间管理规划能力,精力管理,专注力管理,目标管理能力可以学习项目管理的经验即计划—实施—总结—评估—再计划,其中计划的制定要符合SMART原则,即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具有相关性的(与目标相关)时间限制的。
第三个差距:动力差距:动力一般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与只为自己而做的事情有关:尽管没有其他人的参与,但是内在动力主导的学习充满了乐趣和满足感。
与之相反的是完全的外在动力,即只是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责罚。完全外在动机经常兼有「威逼」和「利诱」的形式例如公司布置的任务等等,因此它也是有效性和持续性最差的形式。一旦奖励或惩罚停止,学习行为也会随之停止。
增强动力的小建议:将学习变成游戏,设置成一级一级不同的游戏闯关形式,每闯过一关就给自己进行奖励,没达到就进行惩罚,和自己约法三章,并寻求外在进行监督。
第四个差距:环境差距:在一个优质信息丰富、同侪压力适当的环境中学习,可以大大减少你自己寻找信息、过滤信息的工作量,积极向上的同伴会鼓励你投入更多的时间学习,而不是苦逼的消耗自己的意志力。环境差距会有很多种考量的方式:
· 环境中有什么会阻碍达到学习目标?
· 需要什么以支持你达到学习目标?
· 是否能够从改变中得到相应的鼓励和奖励?
· 当你回到自己的工作环境,是否能得到相应的实践机会和反馈?
· 如果你希望改变自身的行为,那么其中的过程以及身边的环境能够支持你自身的改变吗?
第五个差距:知识转化——实践差距
学过之后往往,没有进行深思,与自身的工作学习生活等等建立联系,从而,知识也就只是知识而已,无法将其运用发挥,这个需要我们进行对知识进行内化,然后提炼出模型,再结合书中例子,进行扩展举一反三。
提示:问自己三个问题
1. 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哪里?
2. 如果换做是我,我该怎么做?
3. 真的是这样吗?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或者结果?
善于自我提问,发现问题,学会提问,是真正学会学习的第一步。
全文的思维导图
关于学习的这件“小事”2019年2月1日
神奇的张老头
关于学习的这件“小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