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今天的课是对我吸引最大的。无形的外在有心而生,不是他人怎样看你,而是你的内心发生了什么。自我的经历才能改变你看待周边环境的视角。
这两周来我做的最多的就是语篇研读,因为教学出现了问题,驾驭不了课堂,备课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就模仿课标后面附录部分的课例,严格的说可以直接抄袭的,换一下主题和语篇内容就行。
有一天我忘记带课标了,乱了手脚,模糊了what why 和how。
第一我从语篇研读获得了成就感,第二对获得过成就感的东西有疑惑。这两条是今天王老师的授课《单元教材解读和语篇研读的内涵与策略》吸引我的原因。
1.王老师讲了什么?
单元教材解读的六方面,从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能力到学习能力。并结合一个具体的课例。主题具体到引申意义,不一定在课标中找到一一对应的意义,但结合语篇内容概括和引申出来;语言知识从语篇形式和语篇类型、内容及功能大致解读。词汇和语法在主题下归类列出;语篇具体到连词和特殊的句型结构意义,特别提出理解调查问卷这一特殊语篇的意义;语用有同一词汇在语篇中的不同意义,以及得体使用口语中常用表达结构。语言技能主要从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结合主题和语篇内容列出;文化知识和主题相关;学习策略从元认知、认知、交际 和情感管理策略逐条对应课标级别和主题列出。
语篇研读。读进去(读懂作者的意思),读出来(读出自己的理解),最高的境界是创造性研读。结合what why how语篇研读。语篇研读是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本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王老师总结出即是回答三个问题:语篇主题和内容、语篇内涵和语篇的组织形式(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
语篇研读目的及注意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语言,熟悉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结构,领悟文本写作意图。加深对文本深沉内涵的理解,迁移,运用,形成学科素养。文本语言内容的理解是基础,文本结构的把握是脚手架,文本内涵的领悟是目的。
2.王老师怎么讲的?
理论结合课例,还有提问环节。当你预习了,研读过大量的语篇,有了疑惑,听起来会有一种被解惑的感觉。
3.王老师为什么这样讲?
我的困惑可能也是大家的困惑。首先我不知道怎么研读文本,具体的说就是不知道what why how三要素的区别和联系,现在明白了,尤其why是指文本内涵。其次我不知道研读文本对于学生的意义,之前只想着带学生分析语篇,却忽略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造成了英语教学不接地气的现象。现在改变教学策略,在主题引领下,根据语篇内容设置问题,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语言进行学习。目前我的教学还缺少输出环节,因为输入不多,积累太少,给出的主题说不出太多的内容。
二、 我到底收获了什么?
第一,对于单元教材解读因为看见了王老师的六大项一点点陈列,尤其是有些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对于这一项工作,我有了更大的信心。其实教材分析也就是一个白描,描完之后,单元大概念和主题意义也就自然呈现了。对语篇分析和课堂教学都会有很好的引领和支撑。
第二,对语篇分析的三方面更加清晰了,这次可以脱离课标了。王老师在回答同学的提问时提到多读学科语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篇研读能力,得之,窃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