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下

作者: 寻找无双zxl | 来源:发表于2020-02-18 01:04 被阅读0次

        都说皇帝是金枝玉叶,高贵威严,一言九鼎,不食人间烟火。那是人为的造势。其实皇帝也是人,普通人有的七情六欲他都有,剥下外衣,皇帝就是个普通人。皇帝如此,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就就更加不在话下了。

        公园189年八月的一个夜晚,洛阳城外,黄河岸边,北邙山下。杂草丛中,一对少年,互相依偎在一起,浑身颤抖,满脸的惊慌和绝望。

       不远处刀光剑影,喊杀阵阵,忽远忽近忽高忽低整整折腾了一宿。接近四更天,喧闹声渐渐平息。草丛里的这哥俩,吓得浑身发抖,外面安静了好一会了,还是不敢出声。等确定真的没人了,哥俩才商量,接下来怎么办。一直呆在这里也不是办法,得想办法走啊。

        现在已经是下半夜,露水把身上的衣服打湿了,虽然是夏天,天亮前的时光,还是有点寒意。再加上一夜的惊吓,哥俩不停低打哆嗦。四周漆黑一片,没有半点光亮,两个人甚至互相看不清对方的脸。他们身处的地方,一边是黄河,一边是陡壁。当时情急之中,跌入山谷,没有被人发现,倒是安全了,可是现在,想上去却很难。哥俩商量,先要攀上去这个断壁,然后在看看能不能找到道路。哥哥说,我们把衣服脱下来,撕成条,拧成绳子,我先托你上去,你把绳子找个结实的树枝绑好我再攀上去。弟弟说,好的,我这就脱衣服。外套脱下来,拧成绳子,一头系在弟弟腰间,踩在哥哥肩头,爬上断崖。找好一颗树木,绑好绳子,哥哥爬上来。哥俩在荆棘丛中深一脚浅一脚蹒跚而行。

        这深更半夜的,哥俩怎么跑到这荒郊野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遇到打劫的了?还是遭到仇人追杀?江湖恩怨?诸位,你是江湖武侠小说看多了吧。

        这一对兄弟,他可不是一般普通人家的孩子,也不是所谓名声显赫的世家子弟,官宦人家,或者什么某一江湖流派的掌门人之后什么的。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太高了,高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步。

        有人说了,能有多高啊,难不成他爸爸是皇帝?

        恭喜你,答对了。不但他爸爸是皇帝,这哥俩中,年纪大一点的那位哥哥,他本人就是当今皇帝,名叫刘辨,今年15岁。老爸是汉灵帝刘宏,三个月之前,灵帝驾崩,他当了皇帝。小一点的弟弟便是陈留王刘协,9岁,以后也会当皇帝。他们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一帝一王,流落荒野。听起来怎么就那么的不着调,不和谐,不靠谱呢?

        皇帝嘛,本来应该坐在金銮殿里,身着黄袍,坐在龙椅上,俯视群臣,发号施令,威风凛凛才对。即便不上朝,在后宫,也是灯火通明,宦官丫鬟宫女川流不息,轮番伺候着。就说陈留王吧,那也是一方诸侯威风八面不可一世才对。

       而现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十五岁的哥哥和九岁的弟弟,衣衫褴褛,步履艰难,行走在高低不平的山间小道山。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吃的没穿的,饥寒交迫,苦不堪言。

        哥俩走着,脑海中回放着昨天发生的惊心动魄的事。那可怕的一幕。

        刘辨刘协这哥俩本是一对天真烂漫的少年,却身不由己被卷入宫廷争斗之中。就在几个小时前,说时辰也行也行,古代讲时辰,几个时辰之前,他们目睹了一场血腥杀戮。先是刘辨的舅舅何进被十常侍诱进宫内杀害,接着,何进的手下袁绍和曹操等人又闯入宫内把十常侍杀了个人仰马翻的。宫内一片火海。十常侍仅剩张让和段珪两人。

        张让和段珪带着这哥俩逃出宫中,慌不择路,直奔北邙山而来。

        闵贡追上来,张让和段珪丢下这哥俩自己逃命。闵贡先是追张让,追到黄河边上,张然走投无路,跳河自尽。闵贡返回来追段珪。又把段珪杀了。却找不到这哥俩了。就在闵贡追杀这两人的时候,这哥俩慌不择路,掉入这断崖。

        哥俩在黑暗中行走,分不清东南西北。漫无目的,绝望灰心,不知道哪里是个头。月黑风高夜,茫茫野草荒。一对难兄弟,当今帝和王。也有人这样说,帝非帝,王非王,一对兄弟走北邙。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他们感觉是走了很久很久,哥俩走的脚痛腿痛,找一块大石头,坐下来休息。兄弟俩又饿又渴疲惫不堪。实在走不动了。迷迷糊糊就睡着了。

        不远处,有一家庄园,庄主原来也是在朝做官,只因为不想参与宫廷斗争,辞官回家,过着员外的休闲生活。这一日,他早早起来,披衣出门。天还没有大亮,隐隐约约只见不远处的石头上黑乎乎的不知何物。走近一看,两个少年卷曲相拥在一起正在酣睡。

        老头纳闷,这是谁家的孩子,为何露营至此。又怕露水打湿衣衫,着凉感冒。就叫醒他们。

        这哥俩醒来,吓了一跳。看老者不像是军队里的人,稍微心里安定了一些。

        老头问,你们谁家孩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啊?你们父母怎么不跟随你们,让你们单独行夜路?

        刘辨吓得不敢出声,不知道该不该暴露自己身份。还是弟弟有点胆识,挺了挺身子,指着刘辨说,这是当今皇帝。昨日宫廷生变,我二人逃避至此。

        庄主听了非常吃惊,赶紧叫人把这位请到家中,沐浴更衣一通折腾,又准备酒菜款待。

        到目前为此,哥俩算是把心放到肚子里了。

        这哥俩的感情挺好的,从小一起玩。虽然不是一个妈生的,相差五岁,但是,感情甚好。

        刘辨的母亲姓何。刘协的母亲姓王。但是他们的父亲都是刘宏。本来刘宏这一支不是正宗的接班人,刘宏的爹只不过是一个王爷,王爷的儿子怎么能接班?但是刘宏上一辈的皇帝汉桓帝他没有嫡子,所以只能从别的王爷里面找接班人。这样,刘宏就被选中了,成为了汉灵帝。汉灵帝虽然不是汉桓帝的儿子,但是,后人却把他俩名字联系起来,认为东汉始乱于桓灵二帝。从他们这两位皇帝开始,宦官的权利于越来越大了。

        宦官和外戚之间的争斗,在汉朝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西汉的时候,外戚占上风。舅舅家的势力很大。比如吕后他们。但是,王莽之后,皇帝为了削弱外戚权利,就扶持宦官,让他们制衡外戚。可是,宦官们要找靠山,而靠山就是太子,太子又是太后所生。太后代表外戚。这样关系就比较混乱。他们之间不是完全敌对的敌我关系,有很多时候,他们是要联合的。所谓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就拿刘辨来说,刘宏共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姓何的生的,一个是姓王的生的。姓何的女子先生了刘辨,马上她就牛逼了,皇帝高兴,自己有后了。就封为太后,何太后的哥哥何进就做了大将军,权倾朝野,不可一世。

        而王姓女子,也为刘宏生了个儿子,就是刘协。她就没有人家命好。被已经成了气候的何家人害死了。何家就怕别人跟他争宠。毒死了王美人,还要加害他儿子刘协。幸好有奶奶董太后收养,别人才不敢动。董太后是灵帝的母亲,也就是这两个皇子的奶奶,刘协藏到奶奶那里暂时没人敢动。

        按说,就这样保持下去,也没啥问题,可是董太后又看不惯何家的专横跋扈,就撺掇灵帝刘宏,让刘宏废掉刘辨,让刘协当太子,将来接班。这个建议得到了宦官阵营的响应,毕竟何家权倾朝野,影响到了宦官的利益。

        刘宏呢,也有这个意思,他也比较喜欢刘协。说择日宣布一下。没过多久,刘宏病重,眼看就不行了想临死前,赶紧的把太子给换了。宦官阵营的有个叫骞硕的,他就对皇帝说,现在何家势力太大,估计他家不买你的账。要想顺利换太子,就要想把何进干掉。皇帝想了想说,也是,何太后何进他们有时候连我都不放咋眼里,你们多加小心。我宣召让他进宫进来后就地正法。

        何进听宣正要进宫面君,有人偷偷告诉何进说,骞硕撺掇皇帝要杀你。何进一听,十分恼火,敢太岁头上动土,还反了他了。于是,转身回去,召集手下将领要杀净宦官阉党。

        当时他的手下有谁?说出来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有典军校尉曹操、司隶校尉袁绍等。这些当时还是小字辈。曹操说了句要小心谨慎还被何进大声斥责: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但是这些年轻军官们个个有胆有识,有见地,是难得的可造之材。可惜何进不能听其言。

        正在这功夫,传来消息说,皇帝已经死了。宦官们秘不发丧,说要骗何进进宫然后杀之。并立刘协为新皇帝。

        何进这下下决心了,对部下说,谁敢跟我杀进宫去?当然,曹操袁绍等马上就响应,这些家伙早就等的不耐烦了。

        当他们冲进宫后,扶立刘辨为皇帝。然后把骞硕杀了。依着曹操袁绍的性子,干脆把十常侍全部杀掉,以绝后患。张让他们听说后赶紧找靠山,于是找到了何太后。要不说,这两大阵营是错综复杂,没有鲜明立场,不是那么的泾渭分明。何太后,何进的妹妹,却要保护张让他们。你说这事我是不是很扯。

        何妹妹对何进说,本来我们何家出生低微,祖上靠了杀猪为生。我当年进宫,无依无靠,幸亏得到张让他们的提携和关照,才有今日你我的风光。现如今,骞硕不义,欲杀我兄妹,已被除掉,其余的人能放过就放过吧,不要逼人太甚了。何进也觉得是这么个理,因此,追杀十常侍的事就隔了下来。袁绍他们心中不忿不过既然领导发话下属也不好做声。

        往后相安无事,太监们有了新主子,无论刘辨也好,刘协也罢,巴结讨好就是了,暂时没有什么大碍。何进这一支,也心满意足,刘辨当了皇帝,何家又比原来更加显赫。升官发财不在话下。

        唯有一人,董太后心里不平,说这口气难以下咽。本来呢,皇上已经同意换太子,如果顺利换太子,那现在做皇帝的就是刘协,刘协自己一手养大,感情自是不必多说。可是现在还是让何家占尽便宜。心里不忿,暗自那张让叫来,说,你别觉得太平了,何进绝对不会放过你的。还是要趁早除掉何家。你还是赶紧的想办法吧。张让经董太后这么一说,也吓出一身冷汗。张让想了想说,要想除掉何氏一族,还的仰仗您老人家。你要把小皇帝控制在你的手里。手中有权利就能够保护我们从而限制何氏一家的权利。你可以垂帘听政。这样就不会权力旁落了。

        董太后也是上一辈的外戚,他是刘宏的母亲。娘家人在朝中很有势力。

        事不宜迟,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董太后垂帘听政,降下懿旨,让她弟弟董重做骠骑将军,刘协封为陈留王。

        诸位可能有所不知,这骠骑将军可不是随便给的,在所有将军封号里面,他是位置最高的。几乎和何进的大将军平起平坐。骠骑将军这个称号以前没有的,只有车骑将军。时候来汉武帝专门为霍去病设立的。之后,也没有几个人获得过这个官位。董太后让他弟弟董重担任骠骑将军,显而易见是想跟何进抗衡。

        何家当然明白,这是要跟何家分庭抗礼。随后,何太后在宫中设宴,请董太后来,想缓和俩家关系。席间也是互相推杯换盏,其乐融融一片祥和。酒至半酣,何太后起身给董太后敬酒,态度谦恭话语诚恳说到:“当今圣上,有才有略,聪颖过人,又有文武大臣共同辅佐,国家大事,我们妇道人家还是不要过多干预才是,您说是不是?想当初,吕后专权搞得朝廷乌烟瘴气的,这教训还不深吗?”

        董太后一听这话,夹枪带棒,明显是针对自己,不由得怒从中来。原来你设宴请我是另有所图啊。董太后当然不会给何太后面子。作为长辈,说话自然强硬。董太后把酒杯子一摔,说到:“你少来这一套,什么东西,不就是一个屠夫卖肉之徒跟我装什么。你说不要我干政,你干的还少吗?你毒死皇子刘协他妈王美人,今天有仗着你儿子是皇帝在这里胡乱大放厥词,信不信我让骠骑将军把你家何进一刀杀了?”

        这话说的太蛮横了,不给何太后一点面子。何太后面子上真的挂不住,当即,酒桌上两代太后吵得乱成一团。宴席不欢而散。

       何太后连夜把何进招进宫里,把今天发生的事讲了,让何进想办法。此时的何进,对付刚刚上任的骠骑将军,还是有把握的。毕竟他做大将军多年,有一些得力干将。当下招呼袁绍曹操们包围董重府,向董重索要骠骑将军的封印,紧接着,又派人将董太后押解出宫,遣送回西凉老家。要说董重也是够没用的,身为骠骑将军,毫无胆识与雄才大略。何进包围了他家,你倒是也抵抗一阵子啊,那些个护卫家将是吃干饭的吗?竟然自己把自己脖子抹了。太没用了。

董家这一支就这么没有了。

        这也难怪,董家毕竟家世不是很显赫,在朝中根子不深。

        前面讲了,刘宏这一族,当皇帝当的挺偶然的。刘宏的曾祖父的父亲是皇帝汉章帝,可是到了这一辈他们已然落寞。从他曾祖父开始,被封为河间王,到了爷爷那一辈只落一个亭侯。叫什么亵渎亭侯。听这名字就不怎么滴。不过那肯定是比一般人养尊处优多了。到了他父亲刘苌这辈,世袭这个爵位。他们家也远离京城,在河北的封地河间郡,就是今天的河北省献县。这样的家庭,虽然比普通人家那是显赫多了,但是在皇家一族算是三流爵位了。刘苌的老婆董氏的家庭也不怎么样。有关她的家世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估计也就是普通人家女子。这样一个没落的皇家亲戚,远离政治斗争中心,再过几代估计也就跟刘备他们一样,做个小买卖为生。刘苌做梦都不会想到,他的儿子会做皇帝。事情的发展就是这样让人出乎意料。偏偏远离政治斗争中心,偏偏对皇帝没有任何想法,皇帝却找上门来。

        原来是,上一任皇帝汉桓帝没有生下儿子。当时掌握重权的外戚舅舅家一族是窦氏。窦家想继续控制朝廷,思来想去,就选中了远在外藩的刘苌的儿子刘宏。原因是,刘苌是当今皇帝的堂兄,血缘关系比较近,更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刘苌的儿子还小,年近12岁,这样的孩子做皇帝容易控制。就这样,刘宏被稀里糊涂接到宫里做了皇帝。历史上称为汉灵帝。

        一个12岁的小男孩,突然远离家乡和家人来到宫中做皇帝,诸多的不适应和不习惯。一切都听从窦氏教导,他们说啥就是啥。后来,窦氏集团和宦官集团展开争斗,窦氏败北,宦官掌权。这位皇帝在这场争斗面前只做了一回看客。

        刘宏渐渐长大了,也就逐渐积累了一些宫中斗争经验,开始想做主。比如把自己的父亲封个皇位,把母亲董氏接入宫里,也封为皇后。人们说,董太后是唯一一个老公不是皇帝的太后。

       刘宏成年之后,娶何氏为皇后,并生了儿子。这才有何氏一家鸡犬升天,并和董氏一族明争暗斗,宦官们利用婆媳之争从中获利的故事。

        董家这一衰落,宦官一族又一窝蜂开始巴结何氏一家。各个都跑到何太后那里争相表忠诚献媚。何太后对宦官们从来都是宽容理解又心存感激。自然会网开一面。宦官们确实是帮了她很多忙,就像她一开始对何进说的那样,他们家从一个屠夫家庭荣登国家最高管理层,宦官们功不可没。

       灭了董氏一族,何进更加肆意妄为不可一世。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心有不甘。他们表面上接近何太后,是想利用何太后没有对他们采取防范之心这一点,找机会对何进下手。他们很清楚,何进手下那些个年轻将领,时时刻刻都在想除掉他们。首先,袁绍和曹操之流就整天在何进耳边吹风,说对张让他们十个人要斩草除根不留后患。这谁听了不胆寒?好在何进对手下的建议不是很上心,有时候还会训斥他们,说他们幼稚。让何进对十常侍起了杀心,是因为十常侍内部有人向何进告密,说张让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说何进迫害董太后,想篡位等等,要;联合其他宦官共谋何进。何进找来手下商量怎么办。还能怎么办,手下人肯定是让何进下令杀他们啊。这么简单,以前就多次说起过,只是你何进听你妹妹的话,不肯对他们下手。现在好了,人家要先下手,你还不动手那不是等死?何进下了决心,准备动手。

        可是这事又被何太后知道了,又是旧戏重演,不赞成何进杀张让们。何进听妹妹一席话,又犹豫了。这不是要命吗?

        见何进不肯下手,袁绍出了个馊主意,这个馊主意,足足毁了汉朝三百年基业。袁绍说,既然你不肯动手,那就让外面的军官动手。发檄文招天下英雄进京。这天下最馊的建议何进听进去了,尽管陈琳曹操他们都反对。但是何进已经决定了。

        之前曹操也给何进提出过很多建议,现在看来都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前瞻性,有一定的眼光。但是似乎每次曹操出来建议,都是被何进一通训斥。那就活该何进倒霉。

        首先得到檄文的就是后来把汉朝搞的乱七八糟西凉太守董卓。董卓觉得这是自己大展宏图的最好时机。外藩军队入朝,这是历代帝王的大忌,一般的将领都不敢轻易为之。当然,有邀请函就不同了,名正言顺。当下,董卓就带领几十万大兵向京城开来。

        张让们也不是等着等死得主,赶紧想办法。他们让何太后宣何进进宫说有要事相商。又埋伏了一些刀斧手,等何进进来,乱刀砍死。这时候顾不了许多了,只能鱼死网破,不然等各镇军队到了,自己就真的完蛋了。

        何进听说妹妹叫他进宫,以为是有别的事。没多想就要进去。陈琳袁绍们就说,这时候你进宫确实危险,人人都知道你已经宣召让别人进京灭张让他们了,保不齐别人会先对你下手。何进不以为然说我妹妹叫我进去,又不是别人,能有什么祸事?袁绍说既然你执意要去,那我跟你一起去。以防不测。

        到了门口,卫兵说只能何进一个人进去,别人在外面等着。这样,袁绍曹操们被挡在门外。何进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昂然进入。

        结果,悲剧了。一进去就被张让段珪们砍成了肉酱。

        这才演出袁绍曹操一行人杀进宫内,把十常侍及其党羽一通砍杀。张让和段珪带着一王一帝逃出宫中,败走北邙山,又有闵贡截杀张让和段珪,帝和王双双跌入深沟,半夜逃亡被庄主收留的故事。

        北邙山一夜,让哥俩一下子成熟了,他们学到了在宫里一辈子也学不到的东西。他们学会了互相协作,学会了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也认识到了皇帝不是真龙天子,而是普通人。昨夜的腥风血雨让他们觉得,屠刀不只是面对别人,也会面对自己。现在,好像一切都过去了,安稳了。皇帝还是皇帝,王还是王。如果这哥俩这么想,那就太简单了。这才哪跟哪啊那他们的灾难才刚刚开始。真正的生死考验才刚刚开始。

        收留他们的庄主叫崔毅。他的哥哥是司徒崔烈。司徒是个官名,在汉朝,是一个很大的官阶,地位在士大夫中最高。汉代的司徒司马司空这三个“司”成为三公。当然也有人姓司马,这是两回事。

        皇帝在崔毅这里,别人还不知道。宫里的一干人马,外面的驻军,都在撒开丫子寻找。先是闵贡找到庄上来,见到刘辨他们很开心,正要启程回宫,袁绍他们一帮人也寻来了,都是大官们,司徒,太尉,还有像袁绍曹操这样的校尉。一大帮人簇拥皇帝就要回宫当政重整超纲。这个时候,董卓也来了,一晚上的折腾,他也知道皇帝跑了,也在寻找。

        别人都是在朝的官,手下没有多少兵,最多就是自己的卫队。可是董卓不同,他是戍边的将领,是带着几十万人马来的。董卓的到来,让很多人吃了一惊。只见不远处旌旗摇动,遮天蔽日,人喊马叫,杀气腾腾。一帮人都有点懵,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这时候,董卓干坏事,别人都奈何他不得。

        关键时候,那个九岁的陈留王站出来说话了,指着对面的董卓说,你们是哪部分的,是来打劫还是护驾?

        董卓坐在马上,看到这个小男孩,一点都不怯场,很是喜欢。董卓说,我肯定是拉救驾的啊,怎么能劫?我是奉诏前来的。

        陈留王就说,那既然来救驾,你看皇帝就在你眼前,你还不赶紧的来拜?这时候,皇帝已经端起架子了。坐在一匹比较好的马上,虽然内心很紧张,表面上看起来还算是镇静。

        就这样,董卓和大家合兵一处,一起回到洛阳宫中。

        平常,我们说到皇帝的时候,那是神圣的不得了,也英明的不得了,那是真龙天子,不是一般人。且不说要见皇帝有非常多的礼节,三叩九拜什么的,也不说皇帝一言九鼎的威严,居高临下的气派,还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一句话就能让人死都不知道死到哪里,掌握很多人的生存权,连一点点言语上的冒犯都是大逆不道,走到哪里,声势惊的人魂飞破绽的,单说从制度和道德方面在思想上的灌输就让人叹为观止,惊呼厉害。中国的道德方面的对皇帝的维护,让很多人在上学念书的时候,首先把皇帝当成了真理的化身,金口玉言,不能反驳,把儒家思想的君臣关系牢记于心,一切行为准则必须在皇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前提下制定。把以下犯上,冒犯皇帝,看成是所有道德规范中最严重的一条。即便是皇帝做错了,你给皇帝指出来,惹皇帝不高兴,把你杀了,那皇帝也没有错。你死是应该的,并且特别赞成这样的死法。武战死文谏死,死了就对了,一点也不会声讨狗日的皇帝,对于臣子的合理建议,不但不知道感激,还把人杀了,这样惨无人道的卑劣做法。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盛赞皇帝英明。没有对此提出质疑,没有人觉得不协调不着调,只因为有一条,因为人家是皇帝、这一条就足够了。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他有那么大权利,但是,国家有难了,有天灾人祸了,瘟疫了,水淹了,干旱没粮食饿死人了,打仗打败了,这些统统不是皇帝的错,是下面的办事大臣们的错。

        但是这一切,在董卓的眼里,根本就不存在。他认为,皇帝就是一个普通人。眼前这小男孩子,手无缚鸡之力,让我听他的?我有病啊,凭什么,我手里有几十万的雄兵,谁能把我怎么样。皇帝怎么了,在我看来就是一个雕像,或者一张画,或者说是提线木偶。我就可以任意摆弄他,玩弄他,我对他可以发号施令颐指气使。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尽管满朝的腐儒们义愤填膺,还有几个不要命的站出来指责董卓,用生命保卫皇室尊严而落得身首异处。这种大义凌然的英雄气概让后人称颂。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改变董卓的思想和行为。该上朝不拜就不拜,该当着面训斥皇帝就训斥皇帝。经常佩戴武器上朝,站在皇帝身边,随时可以拔出宝剑砍死皇帝。董卓这些所作所为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下,无疑是最最不得人心,最大逆不道的十足的坏人,是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大坏蛋的人设。既然他能做出对皇帝这么的不尊重的事,那么给他再泼点脏水,相信也没有人有意见。所以,罗贯中就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尽情地往董卓身上泼脏水。杀人放火奸淫妇女,抢东西,什么坏事都做。这样写更加能激起人们对董卓的痛恨。既然是坏人,就让他坏到底。这种事,我们今天社会也有。只要是好人,就必须是完美无缺,样样都要做好。比如他给灾区捐款了,那么他一定从小就给邻居家扫院子。长大后又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单位又是那种只知道工作不知道争利益的好人。要不然怎么能成为好人让人家学习?如果是坏人,或者他做了一件坏事,被人们确认,那么,他就是一个完全的坏人。什么坏事都能做。比如他偷情给人抓住了,有确切证据,那么,通过这件事我们就能判断出他一定骗别人钱,偷别人家东西,害朋友,说谎话,不孝敬父母。因为他坏啊。所以这董卓,对皇帝这么蛮横,这么无理,那么,他一定是一个什么坏事都做的人,说他什么都不为过。

        他也许真的是这种十恶不赦的人, 也许他只是要人们看看,被你们说的神乎其神的天子是个什么货色。

        你们不是说皇帝是天子吗,不是说他是龙吗?那好啊,我看看他是不是真龙。我把皇帝废了,换一个人来当皇帝怎么样。看看你们对我扶持的新皇帝怎么样。会不会顶礼膜拜的。只要我愿意,我让少帝和陈留王换换行不,刘辨做王,刘协当皇帝。

        那天,在郊外遇到了当今皇帝和陈留王,我就看刘辨不顺眼,一点胆识都没有,唯唯诺诺话都说不利落,还是那个比他小好几岁的陈留王刘协出来讲话,挺有点胆略。干脆我让刘协当皇帝得了。当然,我也不是刘协的什么亲戚,虽然董太后挺疼他的,董太后喜欢让他做皇帝,可是我这事这事跟董太后无关。我们虽然都姓董,但不是亲戚。碰巧都姓董而已。我喜欢让刘协做皇帝纯属好玩,怎了?有本事你们别让我这么做,来阻止我啊。

        阻止他的人还是很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在上层贵族中,一定会引起强烈反对。有的性格暴烈又刚正不阿的,直接就怼董卓。训斥谩骂,换来身首异处和好名声,如丁管、伍孚之流;有的胆小一些的,没有担当的王孙贵族和士大夫们心里痛恨但是不敢说的,就勉强保下一条命。如蔡邕,荀攸之辈。也有一些有点军事实力的军官,如袁绍曹操这些人,暗自运作伺机谋大事。不管怎么说吧,稍微有正常思维的人,都觉得董卓是个坏人,要清除他。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董卓冒天下大不惟,直接废掉当今皇帝刘辨,亲自立陈留王刘协做皇帝。刘协做了皇帝,就是后来人们很熟悉的汉献帝,汉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这董卓是真气派,真有胆识,真不信邪。

        我对他这一点非常赏识,太不按常规出牌了。一点也不顾及当时的三常五纲什么的,也不顾及当时的道德规范。牛人一个。

        刘辨和刘协这一对难兄难弟,经历过生死考验,大起大落,已经对什么皇帝不皇帝的看开了。当下,我们俩还不是董卓砧板上的肉,随便任人宰割啊。刘辨,汉少帝,当了几个月皇帝,自己基本上没有做主的能力,还不是听董太后,何太后以及张让段珪等几个宦官叔叔的话。不当就不当吧,大不了做个普通人。本来吗,别人不知道,自己还不知道吗?身为皇帝的我,还不是同普通人一样,肉体凡胎,褪去身上的光环,狗屁不是。

        刘辨的皇帝职位被董卓掠夺了,想过普通人生活的愿望也不成了。实际上等于是软禁在永安宫中。跟他一起的还有他的母亲何太后,他的老婆唐妃。看来董卓不仅要剥夺他的皇帝位,还要剥夺他做普通人的权利。囚禁在宫里,不能随便走动也就算了,就连食物都越来越少。到最后,常常有一顿没一顿的,挨饿成了家常便饭了。这就有点不地道。董卓你想抖威风不信邪,你尽管抖就是了,何必要把人家逼上绝路?

        刘辨的普通人理想破灭了,不免伤感。一日,宫中飞来一对燕子,刘辨看的好开心好羡慕。他们来去自由,无拘无束多好啊。触情生情啊,写了一首: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看守他们的人,就把这首诗报告了董卓。董卓一看诗的内容,觉得这是心存怨恨,怀念他的旧时光,想复辟啊。干脆杀了算了。平时皇帝威严,想杀谁就杀谁,而且没有追究他是不是杀错人,今日,我也行使一下皇帝的权利,想杀谁就杀谁。他立刻把手下叫李儒的叫来,说,你去,把刘辨娘三杀了吧。李儒说,这样是不是不太好,毕竟人家之前是皇帝。董卓说,没啥不妥,叫你去你就去,皇帝也是人,可以杀的。李儒带了几个武士,就去了永安宫。刘辨和母亲还有老婆正在楼上闲聊,突然有人说李儒来了,还带了几个武士。心里有点担心,感觉不是好事。不过他们还没有想到他们的死期这么快来到。

        李儒拿出一壶酒,对娘三说,春意盈盈,飞燕袅袅,我们董长官特意给你们送来美酒,共赏春日时光。一般来讲,皇帝送酒喝,都不是好事。何太后以前也干过这事。想当初,她就是用酒毒死刘协的母亲王美人的。今天轮到她了,心里已经很明白了。这是董卓要要他们的命了。临死前,他还要戏弄一下李儒,说,既然是好酒,来来,咱们一起喝如何?李儒一听来气,说,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这是毒酒,董相国要毒死你的,你让我喝?想什么呢?快点喝,省的我用刀砍你。要不我用绳子勒死你?你选。

        靠。说话这么直接,何太后也蒙了。这李儒一点都不懂幽默。好像我不懂什么叫鸩杀。老子鸩杀别人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里了呢。今天你在老娘面前卖弄个球啊。你算哪根葱,什么东西。李儒听了这么不中听的话,也是十分恼火,说死到临头还敢如此瞧不起我,我们在外面的军官是不太懂你们宫里的这些把戏,怎么了?还不是一样让你死?快点喝了,少啰嗦。何太后还是很镇定,说,你小子没见过世面,老娘也不跟你计较了。怪就怪我们家的何进那个傻逼,他不该引狼入室,现在落得如此境地,是我们倒霉。你就别狗仗人势了,为虎作伥你也会死得快的。李儒说,别废话了,赶紧的,喝了酒我好回去交差。何太后拿起酒杯,突然把杯中酒泼在李儒的脸上,还大骂李儒,你这个狗奴才,老娘现在就杀了你。李儒措不及防,没想到这老女人还有这么一手。用手缕了一把脸,吐了一口唾沫,骂道,你找死啊。然后抓住何太后的双肩,一把就把何太后从楼上扔下楼。何太后就这样摔死了。这一切就在刘辨眼前发生。他惊呆了。李儒摔死何太后,转过身来又继续逼迫刘辨喝酒。唐妃上来说,这位大哥你能不能让我替皇帝喝,我替他死,保留他的性命呢?李儒说,你一边去,你那里有资格替皇帝死。

        刘辨看这阵势,今天必死无疑。就对李儒说,死之前,请让我和皇妃告别一下。李儒同意了。

        他们告别的方式非常浪漫,互相作诗一首赠送对方。

        刘辨的诗是这样写的:“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萋。”

        唐妃也不含糊,也作诗一首给刘辨:“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

        生死关头,他们俩还有这闲情逸致,静下心来想词句,很是从容啊。或许,他们根本不想作诗,只不过平时讲话都带有诗意,顺口说出的话。皇帝毕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受教育程度一定高于他人。皇妃自然也不会差。至少不比红楼梦中的宝姐姐林妹妹差,做的诗确实好。互相念了自己给对方的诗,两个人是抱头痛哭啊。这一别,只能来世相见,都说除了生死无大事,眼前这可是真正的生离死别,能不悲伤万分?

        但是李儒不这么想,还等着回去交差呢。催促他们赶紧的:“快点死吧,我们老板还等着我回去较差。你们这么磨磨唧唧的,是不是还想拖延时间,等着有人来救?别想那么多了。这是不可能的。”见两个人丝毫不理他,继续哭,李儒不耐烦了,叫兵士上来,直接把刘辨的嘴撬开,把毒酒灌下去。又让人用绳子勒死唐妃,回去复命不提。皇帝这一家子就这么被人明目张胆杀害了。那里说理去。

        汉少帝被杀害了,汉献帝登上历史舞台。这是公元189年的事。汉献帝当皇帝当了三十多年,从九岁开始,到四十岁,公元220年被曹丕废了,降为一个公爵。一直受控于别人,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当家做主过。不过他也见证了这个时期的时局动荡,也曾想过要有一番作为,也做过努力。比如通过写衣带诏的方式联络外面的臣子除掉曹操等。但是都一一被曹操化解。

相关文章

  • 北邙山下

    都说皇帝是金枝玉叶,高贵威严,一言九鼎,不食人间烟火。那是人为的造势。其实皇帝也是人,普通人有的七情六欲他...

  • 新农业综合体思维模式下的巩义历史(四一)

    古今邙山东于西——: 继往开来、融入新的东西 北邙山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北邙山海...

  • 难醒(19年6、24日作)

    大道通天远且寒,长风并水换金銮。 北邙山下风流在,记取无非觉醒难。

  • 君臣遇合五十问(晋悼公朝)

    出题者@北邙山下尘,答题者@南溟有舟 原题地址http://lightlord.lofter.com/post/2...

  • 北邙

    北邙漠漠踱寒暑,朝菌匆匆隔晨昏。多少风华成绝代,无数江山易主人。

  • 第九十九章 重逢苏慕、邓飏荐才

    大夏门北,北邙山下,宣武场中。 禁军各营中的大小军官正在中领军曹羲、司马师,以及武卫将军曹训的带领下,前来向新...

  • 叛徒什么的最恶心了

    俗话说,生于苏杭葬于北邙,所谓北邙,就是那横卧于洛阳北侧,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的北邙山了。此山不高不低...

  • 最早的中国在洛阳

    特稿1、 洛阳采风行之一 屈金星 我的背后是黄河 是田园 是北邙 北邙...

  • 转载,鼠国故事

    宋代有个落第书生叫韩峒,去北邙山中访古,旧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那韩峒见千古帝王将相,到头来也是北邙荒冢一处,...

  • 北邙旧事

    《水经注》云:北对邙阜,连岭修亘,苞总众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阴,悉芒陇也。描述的是被道教典籍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邙山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cw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