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我们每天会收到来自各种app、公众号、朋友圈推送的“知识广告”。比如:《零基础玩赚今日头条月入三千》、《10天精通project项目管理》、《投资秘籍—轻松读懂财务报表》等等。
出于个人成长和工作需求,我们会激情澎湃的选择性加入各种社群或者辅导班,但往往激情退潮后,经常会发现自己虽然看似学了很多知识,但实际中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或明显的提升,这是为什么呢?
瞬间调用=掌握
从学习知识到掌握技能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表面上学到知识与实际中习得技能也有存在鸿沟的,知识只有内化为条件反射、训练成直觉,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瞬间调用,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
一万小时定律
关于如何学习一项技能,如何将一项技能内化为习惯,我们听过最多的理论就是“天才的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他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筹,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大师的必要条件”。
格拉德的一万小时定律是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能算作完全正确,对于规则明确,相对简单的技能比如:跳水、游泳、体操等身体记忆类的习惯,通过短时间的重复是可以达到效果的。更简单的习惯如:每天早起冥想习惯,每天中午打一套八段锦,每天晚上回家泡个脚。但是对于复杂的习惯,比如一个月速成演讲高手,如何成为销售高手,提升领导力等这种复杂系统的事情,简简单单靠重复是很难达到效果的。
刻意练习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刻意练习是不断调用理性,在大脑中搭建新的神经链条的过程,刻意练习过程中,新的神经链不断替代旧的神经链,直至养成习惯,内化为直觉。
现实生活中,将所学习的知识内化成直觉需要经历五个阶段:
1.用时想不起。
已经做完了一件事,但是自己没有意识到,没有调用或想起知识,而是依旧使用以前的做事方法和套路。
2.事后诸葛亮。
做完一件事情后,突然想起好像学过的某些知识,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没有用。
3.事中有启发
做事情做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好像学过某些知识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回忆知识,巩固知识。
4.事前会想起
做事之前,在准备使用以前旧有习惯的时候,突然会提醒自己,我学过的知识可以用来解决问题,接着调用习得的知识用于解决和梳理问题。
5.自然而然
做事情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使用某些知识点了,知识技能已经内化为习惯和直觉,遇到问题直接调用。
以上这五个阶段在大脑中就是神经链传递、修正信息的过程,新的神经链不断替代旧的神经链,直至形成瞬间调用的习惯。
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说过:“如果我们想要持续的产生一个行为,外部的环境对他的影响特别重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训练和应用起来呢?如何营造合适的场景呢?如何设计一个场景,不断引发、触发我们主动思考和反省呢?
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是一个场景工具,这个场景工具能够帮助我们不断的反复练习、快速复盘,提升吸收知识的速率。生活中我们往往是在遇到错误才去反省和复盘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可能一个月复盘一次、一年复盘一次。那我们提升自己的速率就会慢很多,如果我们能够提高反省频率,日日思考和复盘,就会提升自我的迭代速率,快速成长。
刻意练习的两个方法
1.对标练习——刻意对标
把某个知识点当作你思考问题的标准,寻找可以应用知识点的场景。
2.举一反三
一个知识点应用到三个场景中,在不同场景中去训练。
比如书本里面学到的知识,有些是相互验证的:“咦,这个概念我在另一本书也有看到过,那本书中讲的具体是例子是… …”。在学习得到课程的过程中会发现,得到中各领域的老师,在很多观点上都有同频的地方。
有些知识是相互补充的。比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天才10000小时定律”与“刻意练习”之间是存在必备条件的,我们知道:有刻意练习的10000小时定律是更高效的。那么在《认知天性》这本书中又提出了“后刻意练习”的概念,告诉我们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学习误区,提升学习效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