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是大型纪念性雕塑和小品性雕塑,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我国的城市雕塑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雕塑成为城市文化的主体。它们具有浓重的政治和革命性年代的图式化形象,有使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创作的大无畏英雄人物形象,有以表现工业建设、农业发展为题材,或者表现劳苦大众受压迫被屈辱的历史,为满足当时较低层次的审美趣味和达到教育及政治宣传目的。
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光亮的毛主席和工农兵为题材,高高在上、体量巨大,造型手法概括写实的城市中心广场雕塑。这种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雕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短短十年中,建立了一批式样造型相同,创作题材一致,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政治雕塑广场,也是在特定历史时间,艺术审美有权力全权控制的结果,创造了独具中国文化,文明,审美品味存在普遍共识的城市雕塑奇观。
第三阶段中,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成为了中国城市雕塑的主要创作题材。较之前两个阶段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特别在形式思想创新和新材料的使用方面更为突出。虽然这一阶段以写实为基础,变形加抽象为手段表现方法,但政治力量的背后操纵依旧普遍存在,出现了假、大、空的城市雕塑。 充满象征性的几何构成与抽象的造型,传递出虚无的观念信息,误导了受众的审美。
第四阶段的户外观念雕塑在90年代末期涌现出来。在开放的社会背景和自由的创作空间中,观念雕塑多表现出了创作者的思考,和个性化的思想。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也开始摆脱传统学院主义的束缚,逐渐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环境雕塑。城市雕塑开始具备环境性、地域性、公共性、社会性等特点。创作者在创作中也充分考虑到了环境因素的变量,考虑城市雕塑的观念形态与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形态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性质。城市雕塑也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有人文特征的一种公共艺术形式,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正确的引导着受众审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