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是一个天下儿童值得庆祝的日子。每当过六一,几乎没有哪一所幼儿园是不会准备庆祝“六一”的节目的,这不光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庆祝方式,也被当作是教师们和孩子们展示才能和发展成就的一种形式。此次六一庆祝节目我们园选择了儿童剧的表现形式。什么是儿童剧?有人这样定义: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运用典型化的儿童元素,通过戏剧的手法,表现儿童视野下的现实与想象世界,朝向或抵达真善美境界的儿童的学习创造活动。其主要特征是:目的的教育性、儿童的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手段的艺术性、活动的创造性。儿童童话剧表演不言而喻,蕴含了多种教育价值,可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在语言、社会性、艺术、健康、甚至科学等方面都有涉及。对于其提到的儿童的主体性,想结合最近班级排练《小青蛙卖泥塘》这部儿童剧,谈谈儿童剧给幼儿带来得发展,以及儿童剧中儿童主体性的体现。
在选材开始,我们是通过和幼儿一同观看儿童剧视频,先激发了幼儿的表演兴趣,最终经孩子同意选择《小青蛙卖泥塘》这个剧目。 确定剧目之后,我们就带领的孩子们做了表演剧的计划表和角色分配的表。一起从剧的开头到结束回忆了一遍,讨论推进故事发展表演时需要准备什么道具和服装。并且每个孩子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各自的角色。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做事的计划性的就会得到巩固和练习,并且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会更加的印象深刻。计划制定之后我们将表贴到了制作区。在班级实施主题活动的同时,《小青蛙卖泥塘》所需道具也会由孩子进行制作,如如春天主题中孩子们制作大树用于搭建区进行情境的创设,《青蛙卖泥塘》中也需要大树的制作区,因此大树还可以重复利用。而且孩子们在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有了事情规划能力。自己对照计划表完成道具制作。
在表演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教师和孩子们照搬原剧。开始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排练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和创造性。直到杨老师为给所有孩子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将剧本其中的环节进行了改动,让本来只有一句台词的小朋友,都增加了一个表演的小节目,如小鸟的上场可以先演唱一首儿歌,再和小青蛙对话。孩子们表演机会增多了,都非常高兴。这才意识到每个孩子的发展和促进孩子主体性的。经过此,我也在反思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可以尝试让孩子们根据剧情自己设计台词和改动剧情。“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儿童剧能让孩子们被现实限制的手脑身心得到充分的解放,产生源源不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我想可以给孩子预留创造空间。比如孩子们能过够记住台词的意思可能变换一种方式来说,或者自己加上一些自己的动作都是可以的,教师要及时地鼓励。
一些孩子们特别爱表现,但是也有一些孩子比较害羞,不知道如何表演,我们可以一起分析剧情以及角色心理变化和角色特征。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发地表现,而不是教师规定性地表演。比如在小青蛙招手不让牛爷爷天鹅等角色走地时候,孩子们老是忘记。通过我们一起分析,为什么小青蛙要说别走啊?他在干什么?(挽留别人,希望赶快把泥塘卖出去)那着急地动作和语气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先自己进行表演,通过孩子们一起争相表现和模仿,记住在别人走的时候要赶紧招手挽留。
孩子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计划、制作和创编台词上。在整个过程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孩子一起的。开始的时候教师是引导幼儿学会评价,运用提问或评价让孩子们知道应该怎么做,如小观众们你们能看见天鹅的脸吗?你们觉背朝观众行不行?为什么?我喜欢xxx的表演,因为声音洪亮,动作表现生动,步子迈的很慢,真的能够把老牛的身体沉重给体现出来,如果能加上打滚的动作就更好了,表扬小蝴蝶们,都提前进行候场等待,······通过提问、讨论和多方面的评价,孩子们也就知道从哪几方面进行评价了。后期,孩子们会自己进行评价谁演的好,小观众们也会积极参与进来,认真观看,不再是每个角色演自己的,其他人消极等待,并且在自己伙伴的评价中也能够积极的改正。这是孩子们自己主导的儿童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