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筑基课社会心理学第三讲:个体社会化

筑基课社会心理学第三讲:个体社会化

作者: hebl | 来源:发表于2022-03-21 21:53 被阅读0次

    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 坚持分享第1375天 2022—3—21

            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主要看这个人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困惑、烦恼,也会有一些情绪,只要不影响这四项社会功能,都属于正常范围。比如失眠,失眠本身对人不会影响太大,影响大的是一个人对失眠的认识和态度,他会认为失眠影响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因此,会有很多焦虑情绪,一旦有焦虑情绪,失眠可能越来越严重,也会真正影响他的社会功能。

            有时,孩子会出现一些问题(厌学),这些问题对孩子影响并不太大,身边人过度的反应反而对孩子会有更大的影响。我们常说问题不是问题,不当的解决方式才是问题。

            生活中,如果稳不住自己的情绪,这些往往是自己在乎的地方,有情绪时要不断觉察,看看自己在乎的是什么?看重的是什么?在事上磨,不断修炼自己,特别是咨询师,基本功要扎实,多看书,可以看一些国学方面的书,让自己内心更纯净,更良善。基本功如同底盘,底盘重才会更稳。

        第一单元    社会化

    1.定义: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青春期孩子有两个特点:以自我为中心、假想观众。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人人都自恋,以为自己是主角,是焦点。其实大家都很忙,没有几个人会注意到你,也别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

    2.阶段划分: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成年之前的社会化。在孩子早期社会化中,家长无人可替代,所以父母要多陪伴年幼孩子。

            继续社会化是指一个人成年之后不断学习。

            社会希望人终生社会化,即活到老学到老。成年后再学习非常不容易,人才的差别就是学习能力的差别。学习会让人见多识广,更聪明,更有智慧,遇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3.其他划分:再社会化(主动、强制

    )、反向社会化

            主动再社会化是指自愿学习,强制再社会化指的是服刑人员的学习。

            反向社会化指的是年龄大者跟从年龄小的人学习。比如退休之后的人上老年大学。

    4.基本内容:

    1)掌握生活与生产基本知识、技能

            家长要学会放手,不要保护太多,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以免以爱之名,行伤人之事。你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怪孩子不会飞翔。

            事例一:死死抓住儿子不放的离婚妈妈,把儿子当作伴侣精神的替代。如果与孩子之间没有边界,孩子的精神就会被扼杀。

            事例二:被父母死死控制的孩子,用吃来缓解内心焦虑,结果变成了胖子。

          如果你真正爱孩子,就好好地爱你的另一半。

    2)遵守社会规范

            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遵守社会规范。父母也要严格遵守,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真诚、积极、乐观,会影响到孩子,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3)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做事不仅考虑其价值,更要看看自己内心是否喜欢,真正喜欢才能带来快乐,物质奖励是短暂的快乐和刺激。

    4)培养社会角色

          一个人要完成社会对自己角色的需求,需要按角色行事,这才是成熟的标志。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情况,到了一定年龄才会有更多的感受,人要根据社会需求和期待调整自己的角色。

    5.基本条件: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类的遗传素质

          人的依赖期比较长,18岁才算成人。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独立与担当,孩子能做的事,家长不要插手,孩子为家庭多付出,才更有责任心。

          动物没有人的大脑,缺少思维能力,所以动物完不成社会化。

    6.语言社会化:社会化的开始、社会化的完成

            掌握民族语言是社会化的开始,孩子小的时候多和孩子说话,老人带孩子与孩子互动少,会造成孩子说话较晚。父母要尽可能多陪伴孩子。

    7.社会化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性格起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成熟于社会。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影响作用,此外,遗传的因素也是很强大的。

            学校是个小社会,有竞争,有矛盾和纠纷,学校的纪律对孩子有约束作用,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照群体,比如孩子的朋友,有的孩子出现状况之后,有朋友的陪伴能很快好起来,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孩子又没有朋友,想从困境中走出来是比较难的。

          作为父母,要善待孩子的朋友,陪伴孩子走过一生的是他的好朋友。

    8.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性别、性别角色

          性是生理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

          男孩和女孩不一样,家长对男孩和女孩性别角色的期待也是不一样的。对男孩的期待是勇敢坚强有担当,对女孩的期待是温柔细心,能照顾家人。

            现在男孩多被妈妈照顾,在学校女老师多,可能对男孩性别角色形成有影响。

    第一单元  社会角色

    1.定义: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性质: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在互动过程中形成。

            每个人都有被社会期待的角色,有需要完成的责任。如果在某个角色下能很好完成社会期待,说明对这个角色是能很好担任的。在亲密关系中,人会不自觉地朝自己熟悉的模式和期待的方向去找对象,比如女孩找的爱人像爸爸,男孩找的爱人像妈妈。爸爸有家暴的女孩往往会找一个家暴的老公,这就是强迫性重复。

    3.分类:

    1)获得方式划分:先赋、成就

    先赋就是先天赋予的,不需要通过努力获得,是出生时就那样,比如王子和世袭的贵族子弟,父母的角色也属于先赋的。

    成就角色是需要通过努力获得的,比如咨询师,医生等。

    2)行为规范化程度划分:规定性、开放性

            规定性指的是各种职业,比如教师、医生、公务员等,开放性指的是朋友。成年人朋友之间的断交往往是静悄悄的。

    3)追求目标划分:功利性、表现性

            功利性追求的是功名利禄,表现性指的是为社会着想,不以赚钱为目的,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

    4)自觉程度划分:自觉、不自觉

            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是老师角色,医生给病人看病就是医生角色,这些都是自觉角色。男老师讲课用的是男性的声音,这就是不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更多是性别角色。如果一个男人男扮女装,用的是女人的声音,这是自觉角色。如果一位女老师回家之后仍是老师的角色,这就是不自觉角色,啥角色干啥事。

    4.角色扮演过程:期待、领悟、实践

            社会对每个人都有角色期待,在实际生活中,领悟别人对你的期待,根据具体情况和情境调节自己的状态,在实践中完成角色扮演。

    5.角色失调:

    1)角色冲突:角色内、角色间

    人生在世,扮演着很多角色,比如妈妈、女儿、老师,一个角色会有好多人要求和期待。生活不易,需要负重前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2)角色不清:个体、公众

            比如一个咨询师对自己角色不清,在家庭中还扮演咨询师角色,公众对咨询师角色也是不清楚,不知晓的。

    3)角色中断:自主

            角色中断是自主的行为,比如一个学生主动退学。

    4)角色失败:被迫

              角色失败是被迫的,比如一个学生被学校开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筑基课社会心理学第三讲:个体社会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qx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