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想也是生命体验的一种表达。只不过我们普通人只能感受它,而无法精确地表达。
叔本华在柏拉图和康德的哲学基础上,综合东方佛教哲学,创立了反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唯意志论哲学。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生命意志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和悲观主义人生观。
与同时代的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不同。他的理念旨趣不在于思辨唯心主义的抽象理论演绎,而是生命、生存、人生。本体不再是绝对的实在,不再是上帝,而是生命意志。它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超出人类认识范围以外的,不受充足理由律支配的非理性的存在。
叔本华在其理论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写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对于任何一个活着的和认识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对于这句话的认识,小听见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拿起一个将要丢掉的垃圾纸,然后对它说五句话:
“你对我是没有意义的。”
“你如果有什么意义,那也是我所赋予的。”
“但是我的头脑充斥着我过去的经验和念头。”
“过去的经验和念头是有局限的。”
“所以我并无法真正认识你。”
反复感受这几句话加深对叔本华理论的理解。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是作为一只现象的工具,而隶属于意志现象。
就像大多数的美学家一样,他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自然延伸,突出了非理性,主体性。叔本华没有给美下过确切的定义,而是从主体的心理方面来谈论美,或者说从美感出发来论美。后来的学者干脆把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概括为非理性的美感论。
他认为现实中的个体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象世界,无法不受到根据律制约的理念。只有认识主体摆脱了意志的束缚,上升为审美直观——“审观”时,才能认识普遍的理念。叔本华认为,美作为理念,只有出现在主体的观审状态中,即审美中。
审美观审说是叔本华美学的核心部分,其它的美学观点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在美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预示着20世纪西方美学由客观论向主体论转向潮流,为现代“审美态度”说奠定了基础,揭示了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某些活动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