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持久的思想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甚至会反复的过程!果然,一个早晨,班长匆忙找到我说:嘉嘉跑了!我懵了:跑了?跑哪儿去了?为什么啊?
早上他迟到了,组长说他一句,他一生气就跑了。临走撂下一句话:我就逃学,你们去报告老师吧!
我心急火燎的联系上领导,他却很淡定,劝我不要着急,说开学都俩月多了,才跑一次,已经很不错了……
后来,电话联系上了嘉嘉。我很平静,话不多说,只问他在哪儿,准备什么时候回学校。他说下午回,我说在办公室等他。
整个午休,我都在用心酝酿着下午的交谈。
我不打算通过惩罚来控制他(也控制不住)。我要用尼尔森关于正面管教的方法,引导他去参与解决问题,专注地解决他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把他当做惩罚的被动接受者。
下午,他早早来到我办公室,似乎若无其事的样子。我也是。
我给他拉个椅子,让他坐下,他也不推辞,笑笑,坐下。
我微笑着问他:听说你特别喜欢读书?
嗯。他随口回答。
咱俩一样,我也喜欢看书。最近太忙,可能没你读的多。我流露出遇到知音的惊喜,边说边“随手”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递给他:这是我昨天没收学生的书。你帮我看看这本咋样?能让学生看吗?
他接过来,很认真的翻看了一会儿,郑重其事地说:这是网络小说,最好不要让学生看。
为什么?我故作不解。
这小说里面有些暴力和色情,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他似乎有些激动。
你怎么看待青少年的叛逆行为?我内心暗喜。
他想了一下,说:叛逆,有时候代表主见,更多时候就是一种推脱。
什么意思?我继续装糊涂。
叛逆,多数是纵容自己的借口。他不容置疑的下定论。
我话锋一转:部队里压根就没有叛逆。为什么呢?
他脱口而出:部队里纪律太严,要无条件服从。
如果部队没有纪律会怎么样?
他不说话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凡一个集体,总要有一定的纪律。例如,班级,假如大家都不遵守纪律,咱班将变成什么样?
他脸一红,头一低,继续沉默。
趁热打铁,我接着说,今天早上的事情,现在你怎么看?
他的头更低了,下巴紧贴着锁骨。
让他好好想一会吧。我有足够的耐心,静待花开。
看时机差不多了,我问他:你准备怎么善后处理这件事?担当还是逃避?
又停了几分钟,他抬起头来,一脸诚恳:我想在班里公开道歉,消除影响。
我有些激动,拍拍他的肩膀说:好!我没看错你,你能这么做,证明你肯负责,有担当。
随后,我给家长反馈情况。家长怎么也不相信罗景嘉竟然愿意公开道歉,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下午,嘉嘉如期登上讲台,向大家深鞠一躬,并承诺以后不会再犯,请大家原谅并监督。
同学们为他的勇气所感动,都热情的鼓掌。
我趁热打铁: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这件事儿,让我们学会了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就是担当,这就是成长!让我们再次为他鼓掌……
此后,嘉嘉再也没有违反过纪律,以实际行动兑现了他的诺言。
但是,教育,哪儿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心灵如土地,一旦荒芜,就会生杂草。要想根除杂草,就得种上庄稼。
嘉嘉虽然不捣乱,但他基础差,学不会,就不想学。
无事就容易生非。我的专项心灵营救行动当然还得继续。
我请成绩好的同学给他辅导功课;同时,我继续让他为班级做好事儿。
先调座位,我把他弄到讲桌右边,给我当同桌。课前饭后,午休等,我爱坐教室里陪学生读书。每次我都与他聊一会,聊书最多。他说他以前也爱读网游小说,现在不看了,最近在读《诗经》。边说边从抽屉里掏出《诗经》让我看。我说你只读诗经会不会太枯燥?我给你推荐一本,《苏东坡传》,国学大师林语堂写的,好的很。这本书原是我买来送给儿子的,你若喜欢,我再给他买一本,这本先送给你吧。他羞涩的笑笑,双手接过来,欢欢喜喜的翻开着。
通过看似无意的闲聊,我知道了他的兴趣爱好:爱玩电脑,爱弄ppt,做影集,还喜欢策划等等。
这些我都暗暗记在心底。知道的越多,我心里越有底,行动越有力。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