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两集《楚乔传》里,楚乔在红川城死守,这次她的任性,也许真的拖了燕洵的后腿。
面对大魏的二十万军队,楚乔领着几百秀丽军,再加上红川城剩下的一些乌合之众,竟然挡住了魏军的两次进攻,还斩杀了主将元齐。
如果这二十万军队,只是一盘散沙的话,那么这个结果,很多人都能接受。但是这二十万军队是大魏的精兵悍将,训练有素,在战场上没有丝毫慌乱,盾牌兵、长枪手、弓箭手,各种兵种配合默契,有条不紊地进攻。
在这种强盛的进攻下,楚乔竟然能斩杀了魏军的主将元齐,这一点虽然不可思议,但从心理上还能接受。毕竟楚乔是主角,主角光环是很强大的。
但是后来面对魏军的强势进攻,楚乔还在埋怨燕洵抛弃了红川城,抛弃了燕北,甚至要燕洵回来救她。
燕北地处荒凉的草原,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尽管燕北不蓄奴的政策,吸引了很多民众来投,但是不管是从军事力量,还是经济力量,燕北都是没法和大魏相比的,如果不能出奇招,那么燕北一定会失败。
面对大魏的强势进攻,燕北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只能兵行险着,避开大魏的主力,偷袭长安。这一招其实很有效的,燕北军队也取得了很好的战绩。
可惜的是,楚乔不愿意懂这些,她只想保护好燕北的百姓。她没明白“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道理,如果不重创大魏国力,燕北就会面对大魏的一次又一次进攻,燕北的百姓会更惨的。
看到这一幕,我真的感觉,楚乔拖后腿了。
这场战役,让我想起了,战国末年,秦楚之间的蓝田之战。
在丹阳之战后不久,楚国面对败局并不甘心,悉国兵复袭秦,即集中所有军队侵入秦国。这就意味着孤注一掷,集中了所有精锐去进攻。虽然这种行为十分冒险,因为其余国家可能会趁机偷袭,但却十分有效。
楚国的军事冒险取得了成功,不仅收回了全部失地,而且击破了武关,到达距离咸阳百里左右的蓝田。
蓝田是商於之地北侧的关隘,是防守咸阳的重镇。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咸阳城人心惶惶,秦王甚至要祭天祈求诸神保佑。
秦国面对这种危局,一方面从各地临时抽调军队,进驻蓝田抵抗楚军;另一方面,动用外交手段请韩、魏两国出兵进攻楚国后方。蓝田之战的过程缺乏记载,有人说楚军大败,也有人说秦战不利。
但蓝田之战的最终结局并非在蓝田战场上,而是在后方。由于楚国举全国之力攻秦,后方空虚,秦国盟军韩魏联军攻占召陵(今河南漯河境内),直逼邓(今河南南阳境内),而此时楚国的盟国齐国兵败,无力支援。
这意味着楚军的后路即将被切断,而秦军的顽强也使得楚军无法在短时间内击破秦军。面临前后夹击的危险,楚军只能连夜撤退,损失惨重。
蓝田之战,楚国的战败,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没有计谋,而是因为韩魏联军的介入,腹背受敌,才导致这次军事行动功亏一篑。
而在《楚乔传》里,燕洵采取的做法,和楚国采取的做法很相似的,并且没有第三方势力干扰,很可能会成功的。
燕北军队已经突破了大魏的各道防线,直逼长安,而大魏分布在东线,南线的军队,也远水难救近火,西北的十余座城池,也全部俯首称臣。
在这个时候,兵贵神速,只要燕洵能够及时地攻入皇城,那么必将对大魏重创。
只有这样,燕北才能打败大魏,燕洵才能报仇雪恨。
的确,这会伤害到很多无辜的性命。但是在整个天下,只有燕北不蓄奴,燕洵只要成功地攻入长安,必将重创门阀势力,解救更多的奴隶。
释奴止戈,这个心愿真的很好,但只有天下大一统,才能真正地为百姓谋福利。这一点,楚乔没看到,或者她明白了,但是却不想懂。
最后的结局,燕洵也许会为了楚乔的安危,放弃偷袭长安的脚步,选择回援红川城。但有了这次的教训,大魏不会给燕北第二次这么好的战机。
其实楚乔可以让民众向西撤的,但她没有这么做,她要在红川城死守,固执地等着燕洵来救。
这次楚乔的任性,也许真的拖了燕洵的后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