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句谚语,同时也充满正能量。人多力量大嘛,只要我们团结一致,集思广益,即使再聪明再牛的人也能超越。
这句话打从我听说以来就一直笃信,直至最近我重新把这句话拎出来斟酌把玩,突然发现这不过是一句自欺欺人的搞笑话。
先来看看这句话的网络释义:三个才能平庸的人,若能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提出比诸葛亮还周到的计策。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从释义来看,这句话并没有毛病。姑且把诸葛亮的智慧看作一个顶两,算2分,三个平庸的人_的智慧各计1分,那么三个人加起来就是3分,已然超越了诸葛亮。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现实生活中,三个臭皮匠的智慧加起来一定是3分吗?我看未必,三个臭皮匠的智慧加起来往往还是1分。
有一份研究说过,当一个人在一个圈子待久了,慢慢地这个圈子内所有人的思想就会趋于同化。
虽然不知道这份研究出处在哪,但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试想一下,如果你在某个圈子待的时间越长,跟里面的人混得越熟,是不是也证明了你们大部分时间在做类似的事情。你们会经常聊天,你们会相约去旅游,你们会一起吃饭等等,当你们所见、所闻、所说都来自同一个源头,那么形成相近的价值观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成为好朋友的前提是趣味相投嘛。
同样的道理,对于那三个臭皮匠,连职业都是一样的话,这样一来就可以大概猜到他们日常谈论的话题不外乎是如何把皮革做好,如何吸引顾客来买东西之类。而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懂点心理学,空余时间玩玩音律和搞一下创作,相比之下还有人会觉得那三个臭皮匠有胜算吗?
所以,这并不是单纯的一道数学题,又或者说,这是一道数学题,但很多人却审错了题。
臭皮匠看似三个人,实则只是一个人,因为他们都只能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诸葛亮看似一个人,实则是N个人,因为他可以从无数个角度切入问题,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如果卧龙先生仍在世,看到现今家喻户晓的这句话,恐怕只会说:
图片选自《唐伯虎点秋香》想要做到1+1+1≥3,前提是这3个人分别来自不同的圈子和领域,只有这样这个团队看问题的切入点才会更广泛,考虑事情才会更周全。
关于这方面有一句话让我尤为深刻,就是一个人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跳出圈子的过程。
当一个人能够和不同圈子的人打交道,那么他的思维版图肯定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和一些牛人打交道,更是经常会让自己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花重金换取和牛人共进午餐的机会呢。
当然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和牛人面对面交流,如果暂时没有这个能力,那么阅读和学习就是最直接和最便宜的途径。
文字,是我们和巨人交流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哪怕是已故的巨人,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我们照样能够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
另外一个,学习,这个范畴比较广,面对包罗万象的知识我们也不一定非要带着功利性去学,出于兴趣就可以。有些技能看似对自身的工作没有帮助,其实不然,学习对我们最直接的帮助是长见识。
前阵子我到一个朋友的办公室聊天,中途他的一个朋友也碰巧过来了,经介绍知道他是一银行支行的行长。
我自己因为最近在学习CFA的课程,所以兴致勃勃想要找他讨论一些金融上的东西。当我告诉他我正在考CFA的证书时,他说他会情愿把时间用在实践上面。听他这么一说我就没有继续聊下去了,因为再聊下去大概只会各执一词,而不在公共场合和别人争论,又是我向李笑来学习的其中一个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说的那句话我也非常认同,但只会局限于他目前的圈子,如果想再上一个层次,可以说会很艰难。因为实践可以优化技能,而知识才能拓展技能。
举例,假设这位行长现在的实力是年赚100万,通过实践他当然可以在100万的这个范畴里面精益求精,但如果想要提高至年赚200万,我想他就不会轻易做到了。当一个人停止学习新知识,和拒绝和其他圈子的人交流,那么这个人的思维只会停留在一个维度,任凭他再实践,他也只会在现有的思维里找方法,突然来一个质的飞跃几乎是不可能。
可能因为行为直接决定成果的原因,很多人都会有只注重实践的错觉,却忽略掉思维决定行为的基本前提。
清华大学宁向东教授在他的管理课上就说过,解决问题的本质就是破局。我对教授的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旁观者清。自己如何成为自己的旁观者,最直接莫过于通过不断学习塑造不同的思维。
不必纠结学习新的知识对自己的事业有没有帮助,哪怕是学习乐器,可能正是学习不同事物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思维,因此能够为自己事业上正面对的难题而“破局”出一种新角度。
思维虽然不能直接变现,但却是实现变现的根基,当我们的脑子里拥有各式各样的思维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是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