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
新石器时期,我国最早采用的纺织原料是葛和麻,西方古代常用的是亚麻。
陶纺轮在新石器遗址中常见,《诗经》里说“载弄之瓦”,瓦指的便是陶纺轮,所以生女孩叫“弄瓦之喜”,女孩子长大要绩麻(搓麻织布)。
丝是我国的特产,新石器时期中国人已经养蚕缫[sāo]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丝),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均出土了丝织物。
山西夏县的西阴文化遗址(距今5千年,西阴遗址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主持发掘,是中国人首次独立进行的田野考古发掘,1926年。)出土了半个蚕茧,但这半个蚕茧目前存疑,因为切口像是用金属刀具切开的。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玉蚕,口中有利齿,也应该是蛇。史料的应用应该慎重。
汉代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销往欧洲,贵比黄金,当时的欧洲人认为丝是长在神秘东方一种树叶的绒毛。埃及艳后曾穿过丝绸的长袍,惊艳一时。
棉花不是我国的原产,但中国西南蜀地有一种桐华布,是棉织物。棉花(草棉)分粗绒棉和细绒棉两种,最早进入中国的是粗绒棉中的非洲棉,时间不晚于西汉中期,新疆生产棉花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一定规模。
元代时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织技术从海南岛传到松江(今上海),轧棉车的使用使松江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
美洲的细绒棉到19世纪末才进入中国。
汉代画像砖上有中国发明的斜织机。
要织出复杂图案须用提花机,见于南宋的“耕织图”。
服装
旧石器时期山顶洞人就有骨针。
上古时代华夏族的服装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rèn”右祍的衣领是左侧在上,右侧在下,从正面看衣服领口为“y”形。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深衣和胡服,汉朝时穿深衣长袴。深衣是将衣和裳连在一起,胡服以长裤为特点。
魏晋南北朝服装大变革,北齐娄睿墓壁画中,几乎是清一色的鲜卑族服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旨就是“汉化”,到北齐又屡次掀起反汉化的浪潮,鲜卑族的服装为褊[biǎn]衣(紧身衣),长袴 [kù] (长裤),长靴,革带(皮制腰带),后垂披幅的鲜卑帽。
唐朝时人的服装分“法服”和“常服”,常服平常穿,法服是礼服,北周开始的“品色服”到唐朝成为定制,皇帝穿柘[zhè]黄(赭黄色),官员三品以上的穿紫色,四品到九品的服色为:深绯[fēi](深红色)、浅绯、深绿、浅绿、深青、浅青。平民多穿白衣。
唐朝时男性戴幞 [fú ]头(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穿圆领缺袴[kù] 袍。
唐代女装主要有裙、衫、帔[pèi](披肩)三者组成。
宋代大体沿袭唐朝,妇女不戴帔[pèi](披肩)。
女子的缠足出现于五代十国,到宋朝开始流行,其中推波助澜的是苏东坡,他在词里说“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他的弟子“苏门四学士”也多有推崇,文人引导了这种变态的审美。
明朝时禁穿胡服,衣冠皆按唐制。
清朝顺治时下令:“官民俱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满洲服装以“缨帽箭衣”为特点。
中国的服装,早期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rèn”,战国西汉改为深衣、长裤,南北朝到唐创造幞 [fú ]头(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改穿圆领缺袴[kù] 袍,满清时缨帽箭衣,20世纪开始穿西装,是中国服装史上的四次大变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