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生活两年多,挤地铁已经是一件没人聊的话题了。记得刚来北京,每天总要跟朋友抱怨一下:今天又没挤上去,迟到了;今天又限流了,那么多人就2条通道,着急;今天挤地铁时被人踩了一脚,好疼;今天……
时间一长,大家也都习惯这种“京都地铁痛”了,已经没人愿意把地铁当话题了。今天我重新来聊一下,实在是看到一个想来说说的场景。
今天,起来得晚,匆匆忙忙赶地铁去。无奈,8:30这个点,人最多。几乎到崔各庄这一站,仅凭自己的力量已经挤不上去了,只能靠后面陌生地铁友的助攻。车进站了,我照旧把手机放到书包里,头发理到一边,书包从肩背变成手提,等着地铁门开。门开了,我在某喜人的助攻下,半边身子进去了,还有半边在地铁门外,快迟到了,管不了那么多,所以我又硬挤了一下,后面人也在推我,尝试着让我再腾出一小块地方。
这时,地铁门里侧的一个小女孩传出哭声,可能是挤到她了。后面人自然不好意思往前挤了,就打住了。门慢慢关上了。小女孩继续哭起来,她妈妈一边抚摸她的头发,一边帮她擦眼泪。可小女孩好像并没有安慰到,哭声越来越大,人群安静下来了,没人说话了。外面是轰轰地轨道穿梭声,里面是清脆的哭声,一群尴尬的上班族镶嵌在车厢,身体动弹不得,心里也略有一丝不悦。
为了让小女孩舒服一下,我侧了侧身子,把书包偏了偏,努力给她腾出更多的空间。不过貌似这招没有奏效,小女孩还在闭着眼睛大哭。她妈妈也在这种氛围感染下,开始抹眼泪,安慰孩子说“下一站就好了”。
哎,听到这种安慰方式,我顿时就敏感起来了。“好好考试,等你上大学就好了。”“好好赚钱,先苦点没事,等你买房买车了就好了。”“这份工作干得不开心,先熬一阵子,到时候换一份工作就好了”......我们已经习惯了各种等待,以为等待后的结果就能解决问题了,而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发生一些好的改变。
所以我观察了一下这位妈妈,她和孩子的位置是站在门的最右侧,这个位置其实是地铁的黄金四角之一,特别舒服,一般人挤不到。那为什么孩子还能被挤哭或者吓哭呢?因为她并没有把孩子放在一个安全的位置——她明明可以把孩子放在安全角上,自己在外面护着,可是她并没有,任凭孩子暴露在急冲冲挤上车的“大军”面前,孩子被吓哭也是正常的。
一般地,在15号线上做过一两次地应该都知道,崔各庄这一站是最挤的,每个人都在用生命挤地铁。可是这位母亲貌似并没有在意这一点,没有做好提前保护。而且如果真的想保护孩子,其实还有方法:跟里面的人借过一下,让孩子到安全的车厢中部去。或者干脆不要在上班高峰期带孩子出门等等。
方法总比问题多,当我们习惯地逃避问题时,我们的大脑已经慢慢退化了,遇到问题时的反应模式就会变得消极:
遇到问题——逃避——等待未知的好运——又遇到问题——逃避——等待。
但若是积极地思考呢,不仅锻炼脑力,还能增强能力:
遇到问题——想尽办法去解决——能力增长、提高自信——遇到一个更大的问题——再想办法解决——能力又增长了、信心更足了。
这位母亲,其实最需要支持的不是孩子,是你自己。等你自己调整好了,再带着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问题,积极地想解决方法,一起健康地成长。
卢梭说,“人是有足够的力量过上自己想要的诗意生活”。人是有强大力量的,这一点我一直坚信。不过你是否决定去用它,以及怎么用,这就会决定你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