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思考:从过来人那儿学到的育儿经验(2)
迟到千年/2022.5.12
不要把孩子当做孩子对待,把孩子当做大人来对待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特别是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地建立,他们再也不是那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天使宝宝了。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自主能力,所以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帮助才能够达成,比如喝奶、穿衣服、上厕所等等。
但当他们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后,他们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他们急切地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做事,如果大人不能够满足,他们便会采取回应手段,比如哭闹、吼叫、打人、扔东西等,而回应手段大都是来源于大人们的影响,比如父母在家里习惯大声吼叫,那么孩子多半也会大声吼叫;如果父母会打孩子,那么孩子也会打父母或其他人。
孩子有这样的回应手段,实属正常,毕竟孩子的意识发育还尚未完全。所以,并不是孩子变坏了,但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如果我们不正确地引导,那么孩子将会真正的“变坏”了,养成了错误的行为方式。
在我与孩子的陪伴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大人一样来对待,能够收获非常直接和明显的正向反馈。
比如,我想让玩子分享幼儿园的事情,但我却完全不讲究沟通方法,总是单刀直入地问,你今天在幼儿园有好好吃饭吗?你是自己吃饭的吗?你有认识新朋友吗?
这些问题乍一听似乎并无大碍,但是仔细琢磨后却发现,我的问题全部关心的是我所担心或期望的事情,没有一个是关心玩子他本人的情绪或感受。所以,每当我如此问他时,他都会狡猾地回答说,我不知道啊。
在与玩子的沟通中,尽管我有意识地控制着,但有些时候仍会不可避免的,以“大人”的身份“质问”着他。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便改变了沟通的方法。我蹲下来与他保持一致的视线,先是关心他今天在幼儿园的感受,然后以老师发的视频中的内容,比如一首儿歌为切入点,请他教教我怎么唱,因为我真心地想要学习唱这首好听的儿歌,这样才能够与他一起唱这首儿歌。
又比如,一个经典的案例,当孩子摔倒后哭了起来,我们习惯性地抱着孩子,然后嘴里说着:“不疼了,不疼了,不哭,不哭。”又或者是:“我们打一下这个桌子,是它把你撞疼了。不疼了,不疼了,不哭,不哭。”可是,孩子往往继续哭着,并不会因为我们说了这么几句话而停止。
就像夫妻之间的相处一样,如果我摔倒了还挺疼的,但是我的媳妇却说:“不疼,不疼,你都这么大个人了,还怕这点疼。”我肯定毫不犹豫地回怼她几句。
同样的道理,孩子也一样,我们没有首先关注他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反而唠叨地说着些没有用的话,当然对于安抚他们的情绪没有帮助。
把孩子当做大人一样来对待,作为对等的回应,也需要让孩子尊重我们。
如果孩子无缘由地对我们乱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那我们应该对孩子表明我们的态度。
比如,我爱你,但是我不能够接受你刚才对我乱发脾气的行为,因为你刚才的行为没有尊重我,所以我刚才走开了一会儿。如果以后我觉得你仍然有不尊重我的行为,我会继续走开一会儿。但我仍然爱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