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有限理性决策之间的互动会抵消非理性部分的影响,当所有的有限理性在一起互动的时候,最后的决策效果与基于完全理性计算出来的最优结果更接近。
2.完全理性作为对个体行为的假定是错的,但作为对群体的假定,倒可能更接近正确。
3.决策不必要求对每一个独立的决策者都做到完全理性,最重要的是要有这样一个互动过程。
谈判、辩论、议会都是不同意见碰撞的过程,都具有对决策进行讨论,以让决策更接近理性的功能。
4.罗纳德•科斯认为,谈判可以帮助达到帕累托最优(即双方都没有改进空间了)。
因此,决策前先对不同意见进行集体讨论是有利的。
5.要注意,如果信息选择的自由不存在,群体互动所能带来的客观理性就不存在。
真正包容不同意见的公平讨论的过程,架起了理性和有限理性思维之间的桥梁。
6.我们更容易理性客观地看待与自己切身利益关系不大的事情,所谓“旁观者清”。
“我看问题是很客观的”这种感觉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人们往往很容易记住自己保持理性的几个例子,这正是有限理性的行为表现。
7.大脑中主导人类决策的部分是前额叶皮层,它同时能调节情绪,可以说,是情绪驱动着我们的认知偏好和决策行为。
8.大数据时代的群体认知面临伦理考验和挑战。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可以针对客户的喜好,推送客户可能感兴趣的信息。
但问题是,技术可以只给你看它想让你看的东西,更可以不让你看它不想让你看到的东西。
9.利用心理效应构建品牌认知乃至促成销售转化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存在明显的道德风险。
10.了解有限理性,敦促我们要认识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的认知局限,以及认知对我们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想让决策更接近理性主义所期望的结果,解决办法是鼓励人们在做出符合自己偏好的决策之前,“第一时间听到反对意见”,避免自己落入心理陷阱。
一行精华:
情绪驱动着我们的认知偏好和决策行为。
想让决策更接近理性主义所期望的结果,解决办法是鼓励人们在做出符合自己偏好的决策之前,“第一时间听到反对意见”。
触动,反思,改变:
人都是只具备有限理性的,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和他人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就是在某些范围内很讲道理,也容易沟通,但是一触及到其他领域,就变得固执己见,沟通起来也举步维艰。
每个人都有舒适区,一般人们都偏好于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或可以让自己更省力更舒服。
第一时间听到反对意见,会直接让自己跳出舒适区,好处是可以成长,少犯错误,坏处则是必然会有一段心理上的煎熬期。关键就看自己想要什么了。
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我们一方面要能“友直”地提出反对意见,另一方面也要欢迎别人“友直”,培养产生“益友”的环境。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借助他人有限理性的力量,去抵消自己的非理性,帮助自己做出更加趋向于完全理性的决策。
网友评论